1987年,美国卖给我国一架“黑鹰”直升机,飞行时间才300多小时就在青海坠落,很快,专家发现飞机失事竟是因为一道刀痕。 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家边疆运输那叫一个难。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薄,山路弯弯曲曲,卡车上去补给,经常出事。运输机也帮不上大忙,高原风大,飞机爬不上去。军委一看,这事儿得解决,就瞄上了直升机。 那时候中美关系缓和,我们主动接触,提出要买能上高原的家伙事儿。美国几家厂家争着来,拉萨机场上样机一堆。测试下来,西科斯基的“黑鹰”合适,双引擎有力,载重大,能在五千米高空转悠。1985年,签了合同,二十四架加配件,一点五亿美元。飞行员去美国学手艺,年底货到成都。 这些“黑鹰”起初在空军,后来陆军航空兵建起来,就划过去了。官兵管它叫“雪域神鹰”,真管用。高原上风雪大,它拉着物资、伤员,跑雪山峡谷,救了不少人。边防哨所的粮食、药,靠它空投,稳住了后勤。 可好东西也有隐患。1987年10月8日,柴达木盆地,一架编号831的“黑鹰”帮着拍纪录片《柴达木之光》。格尔木机场起飞,返西宁,飞到都兰县诺木洪乡上空,尾桨突然坏了,机身断成三截。机上三名机组没了,十五人伤了。这飞机才飞三百多小时,正新鲜着呢。 消息一出,大家心里一沉。军委赶紧组调查队,中美专家一块儿去现场。戈壁上残骸散着,美方先说操作不对,我们检查飞行记录,没毛病。争着争着,焦点在尾桨传动轴上。专家用仪器一扫,发现一道刀痕,宽零点五毫米,深零点零六毫米,底下裂纹零点一五毫米。 这痕是出厂时留的,加工不当,飞久了金属累积疲劳,就断了。证据铁板钉钉,美方没法赖,赔了三百万美元。钱用到伤员治病和家属身上去了。这事儿闹大,提醒我们,买东西得盯紧质量。 引进“黑鹰”本是为高原解燃眉之急。那年头,我们自己的直升机还跟不上,运输靠它顶着。事故后,军委加强检查,剩的飞机多飞了二十多年,运货上万吨,救人无数。累计飞行超百万小时,立下汗马功劳。 但这也暴露问题。依赖外来货,出了事儿还得求人。军委从中吸取教训,推动自家航空工业。九十年代起,直十系列国产机上马,适应高原,性能不输。我们一步步从学着用,到自己造,科技自立自强。 回想那批“黑鹰”,二十四架买来,飞了这么久,只剩二十架在服役。其余四架失事,多半高原天气太狠,机械也出过岔子。但整体看,值了。它不光拉货,还参与救援,边疆群众记着这份情。 如今,高原交通变样了。公路通了,机场多了,国产直升机满天飞。军委的决策,总着眼长远。引进是手段,自主是根本。没了“黑鹰”,我们的直十、运九C顶上,保障更牢。 这道刀痕的事儿,说小了是质量把关,说大了是国家安全。我们国家这些年,军工从跟跑到领跑,靠的就是实打实的干劲。军委领导下,官兵们不服输,技术人员埋头攻关。结果呢?装备自主了,底气足了。 事故那年,中美关系刚起波澜。美国后来卡脖子,高科技不卖了。“黑鹰”进口门关上,我们转头搞自己的。直十问世,载重大,航程远,高原上如鱼得水。边防战士用着顺手,任务完成率高。 如今“黑鹰”大多退了,有的进博物馆,留着教育后辈。国产机接班,飞得更高更远。军委的战略眼光,帮我们避开不少坑。边疆稳定,靠的就是这些实打实的保障。
1987年,美国卖给我国一架“黑鹰”直升机,飞行时间才300多小时就在青海坠落,
蕊蕊聊过去
2025-09-24 18:48: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