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张居正被万历朱翊钧治罪时,其生母李太后,自始至终没有为张居正说过一句话,之前李太后依靠张居正的恩情,全都被抛之脑后。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自缢而死,张家十几口饿死。
桃花开了又谢,李太后坐在慈宁宫里,手里捻着佛珠,眼睛望着窗外发呆。宫女们都知道,太后这几天心情不好。
朝廷里正闹着一件大事——张居正刚死不久,就被皇帝治罪了。
张居正,那可是万历朝头号重臣。当年万历皇帝才十岁登基,全靠张居正和李太后撑着大局。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整顿吏治,把个大明治理得井井有条。李太后那时候一口一个“张先生”叫着,亲近得跟自家人似的。
可这才几年光景?张居正死了不到半年,万历皇帝就翻脸不认人,开始算张居正的旧账。
这天早朝,万历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底下大臣们个个低着头,大气不敢出。 “张居正欺君罔上,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万历的声音冷冰冰的。 有个大臣壮着胆子出列:“皇上,张居正已经去世,人死罪消,不如...” “不如什么?”万历猛地打断,“他那么多的罪状,死了就能一笔勾销?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张居正能有什么罪状?万历这是憋了多年的怨气终于爆发了。
张居正当首辅的时候,对万历管得那叫一个严。读书写字稍有懈怠就是一顿训斥,甚至还要李太后来管教。那会儿万历小,只能忍着。现在张居正死了,可不得出口恶气?
最让人心寒的是李太后的态度。老太太整天在慈宁宫念佛,对朝堂上的事不闻不问。有好几个老臣去求见,想请她劝劝皇帝,都被挡在了门外。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急得团团转,硬着头皮求见太后。他在慈宁宫外跪了整整两个时辰,李太后才让他进去。
“太后娘娘,求您看在先父为大明躬耕多年的份上,向皇上求个情吧。”张敬修磕头如捣蒜,额头都磕出血来了。
李太后闭着眼睛念佛,半天才说:“朝廷大事,皇帝自有圣断,我这老太婆,不便过问。”
张敬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初张居正得势时,李太后对他们张家多好啊!时不时赏赐东西,逢年过节还叫张居正的母亲进宫说话。现在怎么说变脸就变脸?“太后娘娘,先父在世时...”
“够了!”李太后突然睁开眼,“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你回去吧。”
张敬修失魂落魄地走出慈宁宫,心里凉了半截。
万历可不管这些,下旨抄了张居正的家。这一抄可不得了,虽然没抄出传说中那么多金银财宝,但也够治罪了。张居正被削去所有谥号,家产充公。
这还没完,万历觉得不解气,又下令追查张居正的亲信党羽。一时间朝野上下风声鹤唳,跟张居正沾点边的人都吓得要死。
最惨的是张家被抄家后,软禁在空宅子里,不准出入。粮食断了,也没人敢接济。一天天过去,张家人饿得皮包骨头。老人孩子接连饿死,尸体都没人收殓。
张敬修在大牢里听说家里的惨状,心如刀绞。想想父亲在世时何等风光,现在落得这般下场,真是生不如死。一天夜里,他撕下衣带,在牢房里上了吊。
消息传到宫里,万历只是哼了一声:“便宜他了。”
倒是李太后听说后,手里的佛珠掉在了地上。她呆坐了好久,最后长长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
有个跟张居正私交不错的大臣,壮着胆子问:“太后,张家实在太惨了,要不要...”
李太后摇摇头:“皇帝正在气头上,我说什么也没用。再说...张居正确实有些事做得过分了。”
这话要是让张敬修听见,非得气活过来不可。张居正过分?他过分在哪了?要不是张居正,万历皇帝能安安稳稳做这么多年皇帝,跟撒手掌柜一样?
可惜啊,皇家最是无情。用着你的时候千好万好,用不着了就往死里整。
李太后难道忘了,当年她母子俩孤儿寡母,要不是张居正撑着,早就被朝中那些虎视眈眈的大臣给生吞活剥了?
后来有人议论,说李太后是不是早就对张居正不满了。毕竟张居正权倾朝野的时候,确实有些跋扈。就连李太后想给自家亲戚谋个差事,都被张居正以“不合规矩”给挡了回去。当时李太后没说什么,心里能没疙瘩?
再说万历皇帝,被张居正管了那么多年,心里憋着气呢。李太后要是这时候替张家说话,不是跟儿子对着干吗?在儿子和臣子之间,她当然选儿子。
只是苦了张家人。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享尽荣华,死后却连累全家遭殃。儿子上吊,家人饿死,真是惨不忍睹。
后来过了好些年,万历皇帝气消了,偶尔也会想起张居正的好。有时候批奏章批到深夜,他会突然问太监:“要是张先生在,这事会怎么办?”
太监哪敢接这话,只能低头不语。
万历就会自言自语:“张先生虽然专横,但确实能干啊。”
可惜人死不能复生,张家也早就败落了。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用得着你的时候你是宝,用不着了你是草。
张居正为大明朝辛苦一辈子,落得这么个下场,真是让人寒心。
所以说啊,伴君如伴虎。再得宠的臣子,也得记得给自己留条后路。你看张居正,精明一辈子,最后却栽在了自己一手扶植的皇帝手里,这真是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