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联大讲话道,中国和印度通过持续购买俄罗斯石油,成为这场战争的主要资助者……为了结束战争,美国已做好充分准备,将征收一轮非常强硬的关税,这将很快停止流血冲突。”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能源出口结构发生剧变——欧洲市场占比从2021年的60%骤降至2025年的不足15%,而亚洲市场承接了大部分份额。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日均约160万桶,占进口总量的18%,但这一比例较2022年仅上升3个百分点。印度的情况更为复杂:该国70%的石油依赖进口,俄罗斯原油占比虽从2022年的2%跃升至2025年的35%,但价格较国际基准低15-20美元/桶。 这种基于市场规则的采购行为,被特朗普直接定义为“战争资助”,引发国际法学界质疑——当贸易行为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时,如何界定其政治属性? 美国对中印的施压早有铺垫。2025年7月,特朗普曾威胁对俄罗斯实施“10天内生效”的关税制裁,并暗示将扩大至俄罗斯能源买家。 8月,白宫办公厅副主任米勒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公开指责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实际上是在资助乌克兰战场上的杀戮。”这种将商业交易与军事冲突直接关联的论调,与美国自身行为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一季度,美国从俄罗斯进口的铀、钛等战略物资同比增长23%,而这类交易从未被贴上“资助战争”的标签。 关税威胁的可行性同样存疑。特朗普声称“提高国内石油产量可抵消制裁影响”,但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其页岩油日产量已接近1300万桶的物理极限,且环保组织正以“破坏生态”为由阻挠新井审批。 更关键的是,全球能源市场高度联动——若美国强行切断俄罗斯对亚洲的石油出口,油价可能飙升至150美元/桶以上,这与其“降低物价”的竞选承诺背道而驰。 欧洲国家的态度更为微妙:尽管北约秘书长多次呼吁“减少对俄能源依赖”,但德国、意大利等国仍通过第三方公司间接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2025年进口量甚至较2024年增长8%。 在这场舆论风暴中,中方的回应直指核心。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俄企业正常交往合作符合世贸规则和市场原则,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到干扰。” 这句话背后,是2025年上半年中俄贸易额突破1200亿美元的事实,其中能源合作占比不足40%,更多涉及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相比之下,美国对俄制裁清单已扩展至12000多个实体,却未能阻止俄罗斯外汇储备在2025年突破6000亿美元,较冲突初期增长30%。 特朗普的联大演讲,暴露出美国对全球治理的深层焦虑。他一边贬低联合国“只有空话没有行动”,一边要求各国追随其制裁政策,指责他国“破坏气候协议”,在白宫禁用“气候变化”一词,改称“美丽的天气”。 宣称要“结束七场战争”,阿拉斯加峰会上与普京争执不下。这种矛盾性在关税威胁中达到顶峰——当美国试图用经济手段重塑国际秩序时,其国内通胀率已连续6个月超过4%,民众对“特朗普经济学”的耐心正在消耗殆尽。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单边主义与多边规则的碰撞。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是基于能源安全的理性选择;印度增加进口,是平衡地缘风险的现实需求。 欧洲维持采购,是避免经济崩溃的无奈之举。当美国试图将商业行为政治化时,或许该先回答一个问题:如果关税真能结束战争,为何过去三年的制裁没能让俄罗斯撤军?这个问题,或许比联大演讲厅里的争吵更有价值。 你怎么看待美国将能源贸易与战争资助强行关联的做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立讯精密,想象空间足够大。4年前,立讯精密市值4000亿左右,工业富联市值2
【21评论】【6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