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满意了,中方郑重宣布:将不会寻求任何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9月2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总理李强的那番话,没用太多修辞,却在全球贸易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不到24小时,中国商务部就紧急召开吹风会,副部长李成钢亲自上阵,明确表示:中方不再寻求WTO框架下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消息一出,西方媒体立刻解读成中国在“认怂”,特朗普更是当晚在Truth Social上发帖,说这是“美国施压的胜利”。 但这一次,特朗普的“胜利感”来得有点早。中方这步棋,表面是退,实则另有打算。中国并没有放弃“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也没有否认过去享有的待遇资格。 这一声明只是面向未来谈判的一次前置动作,明确告诉所有人:我们不再以特殊身份换取谈判筹码,但我们依然是发展中大国。 WTO这个组织本身就不是一个讲“绝对公平”的地方,它从来就是一个多边妥协的产物。 所谓特殊和差别待遇,其实也不是中国“独享”的福利,而是世贸规则中为发展中成员保留的一种缓冲机制。 中国2001年入世时,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如今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一步步走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继续要求和最不发达国家一样的待遇,本就不合时宜。 但中国这次主动宣布不再寻求“新的”特殊待遇,和“放弃既有权利”是两码事。 商务部已经讲得很清楚:过去已有的待遇不会动摇,发展中国家地位不会动摇,维护发展中成员权益的决心更不会动摇。 中方用的是“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这个表述,用词不重,但分量极重。 这也解释了为何中方在宣布不再寻求新待遇的同时,还同步抛出了一系列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实质让利措施。 包括从12月1日起,对建交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扩大对非洲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未来五年再推20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还要设立“数字能力建设专项基金”。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钱、资源和政策空间,给的是最需要的国家,而不是把这些政策当成自己讨价还价的筹码。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楚。中国不再把自己放在“获取者”的位置上,而是开始扮演“提供者”的角色。 发展中大国这个身份没有变,但角色在变,责任在变,定位也在变。这种转变,不是压力下的妥协,而是主动的战略选择。 特朗普当然乐见其成。因为在他眼中,只要中国不再享受“特殊待遇”,那就是美国赢了。 他一直以来最大的抱怨,就是“一个经济第二大的国家怎么还能自称发展中国家?” 这个论调其实在WTO内部早就不新鲜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早已在各种场合对中国的“发展中身份”提出质疑。 但过去几年,中国始终坚持立场,没动摇。这一次突然态度松动,看来并不是因为特朗普喊得太凶,而是中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先不说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光看WTO的定义就知道,这身份根本不是谁说了算的。 WTO的“发展中成员”身份是自我宣示机制,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强制认定。 中国从没否认自己是发展中成员,也从没说过要放弃这个身份。中方只是在说:在现有和未来的谈判中,不再主动去要特殊待遇。 意思很清楚,我不靠这个来谈判,但我还是发展中国家,我还是要捍卫该有的权益。 从更大的格局看,中国这步棋,其实是在为2026年WTO第14届部长级会议营造气氛。 当前WTO陷入深度僵局,改革进展缓慢,尤其是在投资便利化、电子商务等新议题上,谈不下去的理由之一就是美国等国家老拿“中国身份”说事。 中国现在主动“去筹码化”,正好堵上了他们的嘴,让谈判真正回到规则和利益本身。 这种操作,换作是其他国家,未必敢这么做。因为一旦不再寻求特殊待遇,在未来谈判中就意味着要承担更高义务、更快节奏、更少豁免。 但中国看得很清楚:与其在身份问题上反复扯皮,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摆明立场,把主动权抓在手里。 当然,这也不是毫无代价的事情。中国放弃新特殊待遇,短期内可能会拉高部分领域的谈判成本,尤其是在农业补贴、数字贸易这些敏感议题上。 但中方显然已经做好准备,从“规则遵守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不靠身份优势,而靠谈判实力赢得空间。 所以,特朗普可以高兴,但别高兴太早。这不是中国“认输”,而是中国不再玩低配游戏,准备上牌桌打真牌了。 更何况,中国这一转身,顺便还拉上了一大票“全球南方”国家。 中方强调,“发展中国家身份没变”,就是在告诉所有尚未富裕、尚未在全球贸易中拥有足够话语权的国家: 我们依然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们现在不靠特殊待遇了,但我们愿意带着你们一起往前走。 这样的姿态,不仅避免了与发达国家的正面碰撞,也避免了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的“被孤立”。
特朗普满意了,中方郑重宣布:将不会寻求任何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9月23日,在纽
地缘历史
2025-09-25 12:45:4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