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国防部长宣布了 9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其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超过八成的火力打击任务已由无人系统承担。俄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在当日主持的会议上透露,无人系统的应用规模正在成倍增长,现代战争的面貌已被深刻改变。 别洛乌索夫在会议上的表态,不是简单的战报更新,而是对现代战争形态变革的官方确认。八成火力打击任务由无人系统承担,这个比例在三年前还不足20%。这种增长速度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军事革命。 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俄军在乌克兰战场每月使用无人机数量超过5万架次,是2023年同期的三倍。这些无人机不仅包括廉价的自杀式无人机,还有中高端的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 值得注意的是,无人系统的定义已经扩展。它不再只是空中无人机,还包括地面机器人、无人艇和电子战系统,黑海舰队屡遭乌克兰无人艇袭击的教训,让俄军加速发展自己的无人海上作战系统。 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作战体系的整体转型。传统炮兵观察员正在被无人机操作员取代,前线指挥部的显示屏上,实时无人机画面成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乌克兰战场成为无人机技术的“达尔文实验室”,只有最适应战场环境的型号才能存活下来。 首先进化的是生存能力,初代无人机飞行高度低、速度慢,很容易被轻武器击落。现在的型号能在更高空飞行,采用复合材料减少雷达反射,还配备简易干扰装置对抗电子战。 其次是智能化的飞跃,早期无人机需要持续人工操控,现在具备自主巡航、目标识别甚至协同攻击能力。俄军使用的“立方体”无人机能够根据图像识别特定型号坦克,优先攻击高价值目标。 最关键的突破在人机协同,无人机不再孤立作战,而是嵌入整个作战体系。一架侦察无人机发现目标后,可自动将坐标传送到炮兵单位或召唤攻击无人机,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 这种进化速度令人震惊。一款无人机从设计到战场测试再到改进,周期已缩短到数周。战场成为最残酷也是最有效的检验场。 无人机革命在乌克兰战场上经历了双向考验,俄乌双方都在竞争中快速进化。 俄军的优势在体系化。将无人机深度整合到现有指挥体系,实现与传统火力的无缝衔接。一个典型的俄军战术群通常配备连级无人机单位,为师级部队提供专职无人机营。 乌军的创新在灵活性和自主性。使用商用无人机加装军用模块,开发手机APP简化操作界面,让普通士兵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操作,这种“山寨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量劣势。 电子对抗成为新战场。双方都大力发展无人机干扰系统,从简易的信号干扰器到复杂的GPS欺骗装置。 一片空域可能同时存在数十个电子对抗信号,无人机需要具备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作战。 这场较量证明,单一技术优势难以决定胜负,关键在于如何将技术融入作战体系,并随战场环境不断进化。 乌克兰战场是未来战争的预演,各国军队都在密切关注并吸取教训。 编制体制改革先行者。俄罗斯正在组建专业的无人机作战部队,不是作为辅助兵种,而是作为主力打击力量。这种编制变化比技术升级更具革命性。 新作战理论在形成。大规模、低成本的无人机“蜂群”战术正在检验中。理论上,100架廉价无人机可以饱和任何现有防空系统,这重新定义了攻防平衡。 国际军贸格局在重塑。传统武器出口大国面临新兴无人机厂商的挑战。土耳其、伊朗等国凭借性价比优异的无人机产品,正在改变地区力量平衡。 美国陆军已宣布,计划在2030年前将三分之一的地面作战车辆改为无人驾驶。中国也在密集测试各种无人作战平台。这场变革刚刚开始,最终将重新定义军事力量的内涵。 基于当前趋势,可以预见未来战争将呈现几个特征: 前线与后方的界限模糊。无人机使纵深打击变得容易,传统安全的后方不再安全。关键基础设施、指挥中心、后勤枢纽都面临直接威胁。 决策周期极大压缩。从发现目标到实施打击,时间从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战争节奏加快,对指挥系统的实时性要求更高。 平民伤亡风险增加。廉价无人机容易落入非国家行为体手中,恐怖组织可能获得曾经只有国家才拥有的远程打击能力。 军备控制面临新挑战。如何监管无人机扩散?是否应该禁止全自主攻击无人机?这些议题将成为国际安全讨论的重点。 别洛乌索夫公布的八成比例,不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而是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正如坦克的出现终结了堑壕战时代,无人机正在终结传统前线作战的模式。 未来历史学家回顾2025年时,可能会将这一年标记为“无人化战争”的元年。但技术的进步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作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降低战争门槛,带来新的安全挑战。 各国军队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应用新技术,更是如何建立相应的规则和控制机制,避免技术发展失控。毕竟,战争的本质是政治,工具的改变不会改变这个根本规律。 信息来源:俄国防部:约80%火力打击由无人系统完成 新京报2025-09-25 07:11
俄罗斯情报部门发现,在乌克兰背后,不仅仅有北约,还有一个隐藏的势力!俄罗斯情报部
【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