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许世友听说部队有一位出身武当的女侠,就要上前切磋一番,看看到底是武当的

轩叔观察 2025-09-25 15:24:41

1933年许世友听说部队有一位出身武当的女侠,就要上前切磋一番,看看到底是武当的功夫更厉害,还是少林的功夫更精深。[无辜笑] 传言说她叫何子友,会武当拳法。 消息传到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耳中,许世友自幼在少林寺习武,对武术高手格外敏感,他找到何子友,客气地说:“听说你会武当功夫,咱们比划两手?” 何子友点点头,没有推辞。 两人在空地上站定,周围迅速聚拢了一圈看热闹的战士,许世友先出手,一记直拳朝何子友胸前打来,何子友身子一侧,右手顺势一带,左手已经贴向许世友的肋部。 许世友暗自吃惊,连忙变招格挡,何子友的攻势如行云流水,每一招都恰到好处地化解他的力道,然后反击,三个回合下来,许世友明显感到吃力。 “好功夫!”许世友主动收手,“武当拳法果然名不虚传。” 何子友1913年何子友出生在淮安一个贫苦农家,父母早亡,十岁时被送到当地的“景武拳房”做杂工,每天扫地、洗衣、烧饭。 拳房的总教习李德源是武当派传人,他发现这个小丫头干活时总是偷偷观察别人练武,眼中满含渴望,便破例收她为徒。 她练功异常刻苦,天还没亮就起床练基本功,白天忙完杂务,晚上还要独自对着油灯比划招式,五年后她已经熟练掌握了武当长拳的套路和内劲运用。 二十岁那年她下山谋生,一次在集市上,她看到几个地痞欺负卖菜的老汉,上前制止,对方不服,动手便打,结果被她三下五除二全部放倒。 从此“何铁拳”的名号在当地传开,但她从不恃强凌弱,只是偶尔路见不平,出手相助。 1933年红军部队路过淮安,她听了宣传,决定参军,她对前来动员的干部说:“我有一身功夫,正好用来打日本鬼子。” 入伍后她很快适应了部队生活,她不仅自己训练刻苦,还主动教战友们一些实用的格斗技巧,比如如何用肘击制敌,如何在狭小空间内快速反击。 在一次夜袭敌人据点的战斗中,她和三名战士负责摸哨,她悄无声息地接近岗哨,一个锁喉动作就制服了敌人,没有发出任何声响。 抗战爆发后她随部队转战华北,1940年春在一次反“扫荡”中,她所在的连队被日军包围在一个小村庄里。 激战中她的枪没了子弹,一名日军端着刺刀冲过来,她侧身避开刺击,双手一扭,夺过对方的步枪,反手一击将其撂倒,紧接着又有两名敌人扑来,都被她用白刃战技巧解决。 战后清点她一个人就解决了五名日军,连长在战斗总结时说:“传统武术结合现代战术,威力确实不小。” 新中国成立后她转业到地方工作,她在体委担任武术教练,专门负责培养年轻的武术人才。她教学时特别强调实用性,反对花拳绣腿。 从贫苦女孩到武术传人,从江湖侠女到革命战士,何子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但更难得的是,她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的品格,从未因武功高强而自傲。 网友们敬佩不已: “许世友将军真是豪爽性格,看到高手就忍不住切磋,这才是习武之人的真性情!” “何子友前辈太厉害了,打破了那个年代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用真功夫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原来‘何铁拳’的称号是这么来的,真是名不虚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拳法却那么刚猛,这种反差太带感了!” “这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过招,既切磋了武艺,又互相尊重,留下了这段佳话,比现在那些网红比武炒作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看完才知道何子友前辈的故事这么励志,从贫苦出身到武当传人,再到革命战士,每一步都走得这么扎实,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您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在实战中究竟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尚武精神呢?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1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