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9-25 16:49:44

新加坡媒体:中国似乎已经放弃和平解决中美矛盾的想法。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3日的一篇评论文章,将这场无声的战略转向推到了聚光灯下。文章指出,中国对美政策正悄然发生“结构性变化”。   经贸领域最能直观看到这种变化的痕迹。2025年4月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后,中国在短短两天内就打出12项反制组合拳,这种反应速度和力度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不仅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还精准掐住稀土这个“工业维生素”的命脉,对钐、钆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要知道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0%却供应了90%的市场需求,这一拳直接打在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痛点上。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同时在世贸组织起诉、启用不可靠实体清单、开展反倾销调查,一套组合拳下来既有多边机制的法理支撑,又有精准打击的现实威力,完全跳出了过去“你来我往加关税”的单一循环。   这种变化背后是中国经贸底气的提升,毕竟RCEP生效后,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增长,即便对美贸易受影响,整个外贸大盘依然稳得住。   科技领域,美国对华为的芯片封锁曾让不少人觉得中国高科技产业会一蹶不振,但现在回头看,那反而成了国产替代的“催化剂”。   国务院早就定下目标,2025年芯片自给率要达到70%,这个数字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突破。   中芯国际虽然没有公开宣布7nm工艺量产,但从国内手机厂商陆续推出搭载国产芯片的机型来看,技术突破已经不是秘密。   要知道2016年中国芯片自给率还不足8%,每年进口金额高达2271亿美元,是汽车零部件进口额的三倍,这种依赖程度换谁都得慌。   现在中国不仅在芯片设计软件、制造设备上逐步突破,还在新能源领域建立起优势,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占了60%以上,光伏组件占比更是超过80%。   这些产业优势让美国的科技封锁越来越难奏效,中国也不再需要靠妥协换取技术转移,自然也就没必要在科技博弈中保持过去的“温和姿态”。   2023年3月,中国在北京促成沙特和伊朗复交,这事儿让不少西方国家跌破眼镜——两个断交七年的中东宿敌,竟然在中国的斡旋下握手言和,而且从对话到签署协议只用了五天时间。   这个案例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说服力,它说明中国已经从地区事务的“参与者”变成了“塑造者”。   对比美国在亚太搞的那套同盟体系,美日韩戴维营峰会、AUKUS联盟本质上都是排他性的“小圈子”,而中国推动的是开放包容的合作架构,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全球安全倡议,都强调共同利益而非零和博弈。   就像在东南亚,美国推印太经济框架(IPEF)搞了半天连贸易支柱都没谈成,而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早已是实实在在的成果,2023年双边贸易额突破6.5万亿美元,这种反差让越来越多国家看清,跟着美国选边站队不如跟中国搞务实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军事准备的适度加强为这种战略转向提供了底气。2023年中国国防支出安排1.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   这个数字既没有像某些西方媒体渲染的那样“大幅增加”,也不是象征性的增长。增加的预算主要用在练兵备战和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建设上,简单说就是提升“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   这种准备不是为了主动挑事,而是为了防止美国误判——当美国频繁派舰机在南海挑衅、售台武器时,中国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让对方明白“红线不能碰”。   就像2024年美军“里根”号航母穿越台海时,中国海军直接派出两艘055型驱逐舰伴随监视,这种“有理有据、有节有力”的回应,既展示了决心,又保持了克制,比单纯的外交抗议更有分量。   说到底,这种“结构性变化”不是中国放弃了和平,而是放弃了“单方面妥协换和平”的幻想。美国多年来在经贸上搞单边制裁、科技上搞技术封锁、地缘上搞围堵遏制,却还指望中国像过去那样忍气吞声,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中国现在的做法很简单:你要谈合作,我大门敞开;你要搞对抗,我奉陪到底。从推动金砖国家扩容到申请加入CPTPP,从斡旋中东和解到维护南海稳定,中国的每一步都在构建新的国际合作格局,这种格局里没有谁是“老大”,只有平等的伙伴。   新加坡媒体观察到的“转向”,本质上是中国外交从“反应式”向“引领式”的必然过渡,是一个崛起大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找准自身定位的必经之路。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