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华国锋晚年时,出人意料的一番发言。在华国锋的80大寿上,他说出了对于改革开放

地缘历史 2025-09-26 09:45:59

这是华国锋晚年时,出人意料的一番发言。在华国锋的80大寿上,他说出了对于改革开放的真实态度。华国锋对于改革开放,究竟是怎么看的?   1938年,山西交城,华国锋还叫“苏铸”,刚刚18岁。   他一头扎进抗日游击队,啥都不怕,干的就是发动群众、打土豪、建政权。   那时候的他没啥大话,就是实打实地干,哪儿缺人他去哪儿。   他带头修地道、管粮食,还亲自去村里劝老百姓支前。   后来汾孝战役、开栅保卫战,他都冲在前头,一步步熬出来的。   所以你说他不懂基层?说他不明白老百姓的心?那是不了解他。   新中国成立后,他没进多少高楼大院,反倒回到湖南,继续当“县太爷”。   湘阴、湘潭一路干上来,什么水利工程、什么水稻改良,全是他一手推起来的。   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还有那会儿还没出名的“种田博士”袁隆平,都是在他的支持下干起来的。   他看问题,就两个字——实在。   可问题来了,到70年代,国家一大堆事等着人收拾。   那时候,他被调到中央,先是帮周总理管经济,后来又任公安部长,副总理,一步步走上去。   1976年,风云突变,华国锋和叶剑英等几位老同志,拍板干了一件大事。   这事儿后头怎么说不重要,关键是那时候没人敢动,只有他动了。   当时局势极不稳定,谁出头谁有风险,但他扛下来了。   那一刻,他已经不是“地方干部”了,而是顶在国家风口浪尖上的“临时舵手”。   可等局势稳住了,新问题就冒出来了:国家接下来往哪儿走?   你可能以为,华国锋会抱着旧路不放。其实不然。   1977年,他就多次在会议上讲,该将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了。   这话不是随便说说,是当时政治生态下非常大胆的表态。他甚至明确提过:“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   这不是口号,而是方向。   1978年那个关键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坐在主席台上,听邓小平讲“工作重点要转移”,没有反对,反而点头支持。   你得知道,当时很多人还在犹豫观望,但他没拦着,也没挑刺。   会议结束后,关于平反冤假错案的事,他也没推,而是派人去落实,“六十一人案”就是他拍板处理的。   到了1979年,他更是提出派人出国考察,开眼看世界。   “特区”这个词,最早在他任内被提出来。   深圳、珠海、厦门这些地方,原本是小渔村,后来一步步变成中国开放的窗口,早期政策框架都离不开他那时候的支持。   他不喜欢喊口号,更不爱抢功劳,但他在关键时刻,总是站在关键位置。   当然,他也不是完人。当年“两个凡是”那段时间,确实是他提出的口号。   可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大家逐步接受,他也没坚持旧说法。   后来的很多文件里,“两个凡是”逐渐弱化,他本人也不再公开提及。   1980年,他主动辞去国务院总理职务;1981年,又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   有人说他“急流勇退”,也有人说他“被动出局”。可不管怎么说,他走得干脆,没有折腾,更没有内斗。   他知道,国家发展不靠谁一人说了算,而是一代代人接力干出来的。   这一点,在他晚年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不爱接受采访,也不写回忆录。但身边的人都知道,他一直关注改革的进程。   每次看到新闻报道,说哪个产业又突破了,说国家经济又上台阶了,他都会点头,说一句:“好。”   直到那顿寿宴上,他才第一次在几十人面前,开口讲了自己对改革的态度。   “发展靠年轻人,节约是底线。”   这句话,他不是说给谁听的,也不是为了留名。他是真心相信,改革开放这条路,是走对了的。   那一刻,在场的人都明白了:华国锋不是没有态度,而是一直在用行动说话。

0 阅读:1068

评论列表

丁玮

丁玮

12
2025-09-26 16:50

忠厚老实的英明领袖

RRR

RRR

7
2025-09-26 17:24

全国人民都称华国锋是英明领袖,对,英明领袖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