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拒绝歼10C后迅速转向俄罗斯苏-35战斗机并高调宣布引进中国红旗-9防空导弹,这一决策折射出其在中东地缘博弈中的战略困境。根据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数据,苏-35单价约8000万美元,而伊朗空军现役主力机型米格-29单价仅3000万美元,但后者因缺乏现代化升级已难以对抗以色列F-35隐身战机。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宣称引进的红旗-9系统虽具备200公里射程,但其无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源自俄罗斯S-300系统,与苏-35的N035雷达存在数据链兼容问题。 伊朗的"双轨采购"策略面临严峻资金压力。尽管石油出口80%流向中国,但2024年伊朗外汇储备仅剩290亿美元,而苏-35采购需支付至少50亿美元,红旗-9系统单套造价达1.2亿美元。更关键的是,伊朗防空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其现役"霍克"防空导弹服役超40年,拦截概率不足30%,而新引进的红旗-9需配套建设70个雷达站才能形成有效防御网,这对伊朗基建能力构成巨大挑战。 从地缘战略看,伊朗此举实为"对冲式采购"。俄罗斯因深陷乌克兰战争,2024年军火出口额同比下降23%,向伊朗提供苏-35实为消化过剩产能;而中国通过红旗-9出口可突破西方对高端防空系统的技术封锁。但这种"拼凑式升级"难以改变地区力量平衡——以色列F-35机群已形成对伊朗核设施的"外科手术打击"能力,而伊朗防空系统对隐身目标的发现概率不足15%。 个人认为,伊朗的装备采购暴露出其战略自主性的局限。虽然中俄提供了替代性选择,但伊朗在技术整合、资金筹措和体系构建上的短板,使其难以建立真正有效的防空网络。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近期重启对伊朗"极限施压"政策,若对红旗-9实施次级制裁,将直接冲击中俄伊三角合作格局。伊朗若不能突破"买-用-维护"的闭环,其所谓"战略威慑"终将流于形式。
大批量红旗9-B防空导弹,将落户伊朗,对中东战略格局将产生巨大影响。
【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