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美国一名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时,错误地将1兆欧的电阻器当成了1万兆欧的电阻器,装在了记录器上,结果记录器电路产生了节奏如同人体心跳的信号,自此全球十个最伟大的工程学发明之一诞生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威尔逊·格雷特巴奇在美国布法罗大学的实验室里,进行着一项看似平常的任务,他的目标是设计一种小型的心跳记录器,以便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心律失常问题。 作为一名电子工程师,格雷特巴奇的工作原本是构建一种能够记录心跳声音的装置,以便医生通过分析这些声音来诊断心脏病,可在他组装电路时发生了一件意外。 格雷特巴奇在实验中需要使用一个10千欧的电阻器来保持电路信号的稳定,但他误将一个1兆欧的电阻器装进了设备,这种错误的选择竟然导致了电路产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脉冲信号。 这个信号呈现出规律的节奏:每隔1秒钟,信号会发出一个持续1.8毫秒的电脉冲,恰如正常人类心跳的节奏,原本只是为了测试心跳记录功能的设备,忽然间产生了一个符合心脏跳动规律的信号。 尽管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但格雷特巴奇并没有立刻纠正这个问题,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这个意外现象可能隐藏着更大的潜力。 凭借自己多年的电子学知识,他迅速推测,如果将这个脉冲信号用来模拟心脏的节律,它或许能为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他开始思考,这样的脉冲信号能否替代传统的心脏传导系统,调节心脏的跳动。 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在当时治疗心脏病的设备大多是笨重的体外起搏器,患者需要卧床接受电击,而这些设备不仅体积庞大,而且无法长期使用,治疗效果也有限。 尤其是在那些需要长时间维持正常心跳的患者身上,外部设备往往束缚着他们的活动,且容易引发剧烈的副作用,正因如此,格雷特巴奇的偶然发现,迅速引起了他的兴趣,并让他产生了将这一脉冲信号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想法。 为了将这一构想到现实,格雷特巴奇寻求了心脏外科医生威廉·查达克的合作,查达克是布法罗退伍军人医院的首席外科医生,对新技术充满兴趣,两人迅速投入到实验中。 经过两年的反复试验,他们终于在1958年成功地研制出了首个可植入型心脏起搏器,这个设备大约有火柴盒大小,使用汞锌电池供电,通过电极与心脏连接。 实验团队在动物身上进行了初步验证,首先是对一只心脏停跳的狗进行实验,通过电流的刺激,狗的心脏成功恢复了规律的跳动,验证了该设备的有效性。 紧接着在1960年4月,格雷特巴奇和查达克成功完成了首次人体植入手术,这项手术为一位77岁的老年患者实施,他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几乎没有规律的心跳。 植入起搏器后,患者的心跳恢复了规律,延续了18个月的生命,尽管最终这位患者因其他原因去世,但这次成功的植入标志着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可行性,也为后来起搏器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首批起搏器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它们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早期的设备使用汞锌电池,电池寿命较短,仅能维持两年左右,而更换电池的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与此同时,电极材料易受腐蚀,导致设备失效。 格雷特巴奇团队不断改进这些问题,最终在1970年代成功研发出了锂电池,这种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使得起搏器的使用周期大大延长。 1972年,首例使用锂电池的起搏器成功植入人体,这一改进显著减少了患者因电池耗尽而需进行更换的频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起搏器的体积已经大大缩小,许多设备的重量不到2克,几乎与硬币相当,它们不仅能够调节心率,还能根据患者的运动状态自动调整输出功率,部分型号还具备无线充电和远程监控功能。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起搏器不仅成为了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线,还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和自由。 从最初的错误到全球医学技术的飞跃,格雷特巴奇的故事无疑为我们展示了科学发现的奇妙之处,这个原本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最终揭示了一个巨大的医学突破。 而这一切,源于格雷特巴奇对于偶然事件的敏锐洞察以及他不断创新的精神,他的发现,也为后来的医学创新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明了科学进步往往源于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背后蕴含的却是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无限潜力。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光明网——世界科学史上十大“最意外的发明”
这个还真有人做实验了啊
【58评论】【8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