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我们该追的 “星”!85 岁的魏德友、84 岁的刘景好老两口,必须得评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中哈边境的萨尔布拉克草原上,这对夫妻用 60 年光阴,把 “坚守” 俩字刻进了国土的每一寸泥土里,每天准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就是他们给祖国最沉的承诺! 萨尔布拉克是哈萨克语 “黄水泉”,听着有水,实际是寸草难生的戈壁,冬天零下 40 度,寒风能把衣服冻得竖起来,夏天蚊虫能把人咬得浑身是包。 老两口刚来时住地窝子,喝的是苦咸水,魏德友 1964 年从部队转业来守边,一句 “党让我钉在这,我就不挪窝”,真就钉了一辈子。 1967 年把刘景好从山东接来,婚房就是土挖的窝棚,刘景好当场哭着要走,可看着丈夫较真的模样,终究还是留了下来,一守就是 58 年。 1987 年暴风雪夜,魏德友巡边迷了路,在雪地里挣扎 5 小时,被边防军抬回家时冻成了 “冰人”,嘴唇裂得流血,刘景好心疼得掉泪,却连句埋怨都没说,她知道,这地界离了人不行。 还有更戳心的,老两口两次收到父母病逝的电报,全是冰雪消融后才送到的,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这份亏欠,是守边人藏在心底的疤。 可就算这样,第二天魏德友照样挎着望远镜、揣着牧羊鞭出门,他说 “边境线空不得,少走一步都可能出乱子”。 60 年里,他走了 20 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 5 圈,拦下过数万头越界牲畜,劝返过千余名临界人员,愣是没出一起涉外事件。 现在都用无人机巡边、电子围栏护界了,可老两口还坚持徒步,每天走 15 公里,12 个小时巡下来,鞋底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 魏德友的 “老伙计” 里,有锈蚀的水壶,有 50 多部听坏的收音机,那收音机里的国歌声,是他们在无人区里最实在的精神慰藉,也是每天升国旗时的伴奏。 有人说 “都退休了,回山东享清福多好”,可 2002 年魏德友到了年纪,硬是放弃了去市区的机会,自愿留了下来,靠着放牧维持生计,还义务守边。 1983 年入党那天,他攥着党徽哭了:“这辈子值了”,从那以后,再远的路他都没落下过一次党费。 他们的二女儿魏萍 2017 年放弃了城市工作,回到草原接了班,每天往返 30 公里巡边,连铁丝网的破损都记在心里,她说 “父亲说守边是必答题,不是选择题”。 还记得有年山洪暴发,界河要改道,魏德友带着十多个战友跳进水里筑 “人肉堤坝”,就为了不让国土少一寸;大雪天发现可疑飞机,他在零下 30 度的雪地里蹲守三小时,直到把人赶出去才敢动。 这些事搁别人身上是壮举,在老两口这,只是 60 年里的寻常日子。 家人们想想,现在年轻人坐办公室吹空调都嫌累,老两口在戈壁滩上喝苦水、斗风雪,把家变成 “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他们的坚守不是喊口号,是每天升起的国旗,是磨破的鞋,是听坏的收音机,是连父母最后一面都没见着的遗憾。 这哪是 “守边”,这是把自己活成了界碑,用一辈子兑现了 “这里有我,领土一寸不会少” 的承诺。 感动中国评的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赤诚。 魏德友老两口用 60 年证明,最动人的承诺从不是豪言壮语,是在无人问津的边境线上,日复一日的脚步;是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不离不弃的相守。 这样的人,配得上所有掌声,更该成为咱所有人的榜样,因为他们守的不仅是边境线,更是咱中国人骨子里的忠诚与坚守!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85岁的魏德友、84岁的刘景好老两口,必须得评上
扶苏映秦华
2025-09-26 15:03: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