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饰演了你,我来接你回家。”央视镜头下温文尔雅的朱一龙自豪地说出这句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文艺界的唯一代表来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这是央视对他演技和品德的一种肯定。他饰演的志愿军战士李想是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缩影——那些二十来岁、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在异国他乡。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他饰演的李想添糖纸的那一刻看哭亿万中国人。朱一龙没有因英俊潇洒的外表而拒演这个角色,相反,他饰演了当时最艰苦环境下的志愿军,那满身的血迹、泥巴,不追名逐利,坚持做好一个文艺工作者该有的良好形象。 镜头里,他跪在雪地里,从冻硬的口袋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糖纸,小心地舔掉上面的泥,对着镜头傻笑——“等胜利了,咱回家娶媳妇,给她买一罐子糖。”一句话,让弹幕瞬间淹没屏幕,网友刷屏:“原来糖纸也能当催泪弹。”为了这场戏,朱一龙在零下三十度的外景里泡了七个小时,雪粒子灌进衣领,化成冰水,再从袖口流出来,冻得嘴唇发紫。导演喊“过”,他还蹲在地上哆嗦,嘴里却念叨:“李想那时候比这冷多了,我得再试一条。” 拍摄前,他去了辽宁丹东的烈士陵园,蹲在无名碑前一支支点烟,烟烧到手指也不吭声。陪同的小姑娘问:“龙哥,你咋不哭?”他回:“眼泪得留给镜头,留给角色。”结果第二天进组,他眼泡还是肿的——原来回酒店后,自己闷被子里哭到凌晨。这种“傻劲”,让老戏骨们都竖大拇指:流量明星肯这么拼,少见。 糖纸那场戏杀青,他把那张道具糖纸塑封起来,贴在房车门上,写着“李想,带你回家”。杀青宴上,他举杯,不说客套话,只喊:“兄弟们,咱们替前辈把仗打完了,剩下的,交给观众。”一饮而尽,杯子摔得粉碎,像要把所有情绪都砸进土里。后来,片方做公益,他把片酬一半捐给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另一半买了糖果,和剧组一起送到老战士手里。九十岁的爷爷捏着糖,手抖得像风中的树叶,嘴里却说:“当年要是有这一口甜,咱就能多守一个山头。”朱一龙听完,转身抹脸,被拍到也不否认:“老爷子比我更会演,我哭是敬业,他哭是真疼。” 有人问他:“你靠脸就能吃饭,干嘛非得蹭一身泥?”他笑笑:“脸是爸妈给的,泥是先辈踩的,我得让年轻人知道,好看的不只五官,还有骨头。”一句话,把“偶像”俩字撕下来,重新贴上“演员”标签。粉丝接机,他不再让送花,改成送糖——大白兔、金丝猴、高粱饴,啥都行,只要糖纸皱巴巴。机场里,一堆小姑娘举着糖喊:“李想,吃糖!”路人侧目,她们就解释:“不是追星,是接哥哥回家。”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流量也可以有温度,只要掌舵的人心里有火。 上映那天,片尾字幕升起,真实志愿军影像出现: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穿着单衣,在雪地里冲锋,镜头定格,黑白色慢慢变成朱一龙的脸——两张面孔重叠,影院里一片抽泣。后排的小男孩问妈妈:“姐姐怎么哭了?”妈妈答:“因为哥哥替我们把历史记住了。”一句话,比任何影评都狠。 我走出影院,夜风很冷,却下意识挺直腰板——好像有人替我负重前行过。回家翻出爷爷的退伍证,照片里的年轻人同样眉眼清秀,却早早把青春埋在了三八线。我打开手机,给朱一龙工作室留言:“谢谢你替我们接爷爷回家。”没想到,凌晨两点,他真回了句:“也谢谢你爷爷,替我守过家。”屏幕微光里,我鼻子一酸:原来演员和观众,可以隔着时空一起敬礼。 文艺圈常说“破圈”,我觉得他这次不是破圈,是“接圈”——把历史和当下接起来,把爷爷和孙子接起来,把“好看”和“好哭”接起来。偶像易逝,角色长存;流量会老,精神不会。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雪地里跪着吃糖纸,只要还有人愿意把片酬换成糖果送给老兵,李想们就永远活着——活在胶片里,也活在我们的脊梁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看完电影《731》,有这么一个镜头让人难以忘怀:“1214”和她爹爹被日军注
【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