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合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的春天,北京中关村的一处庭院里,一位中年女子静静地坐在铜像旁,她把手环绕在铜像的肩头,额头贴近那副熟悉的眼镜框,仿佛要把所有未曾说完的话都在这一刻倾诉,那个铜像是大数学家陈景润,而那位怀抱着铜像的女人,正是他生前的爱人由昆。 故事要从几十年前说起,1933年,陈景润出生在福州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家境清贫,生活不易,可数字的世界却带给他无尽的乐趣,他常常用树枝在地面上写算式,沉浸在推演和计算中,乐此不疲。 1950年,他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正是在校园里,他第一次接触到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困扰世界数学家两个多世纪的难题,从此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方向。 毕业后,陈景润曾短暂执教中学,因口齿不清很难讲课,只能默默批改作业,他的研究并没有因此停步,后来,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慧眼识才,把他留在学校工作。 更大的机遇出现在1957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把他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此陈景润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他住在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屋里,煤油灯下反复演算,草稿纸堆满了几只麻袋。 1966年,他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的“1+2”结果震动数学界,后来被称为“陈氏定理”,使他一举跻身世界数学前沿。 但在成就的背后,是极度简朴的生活和对身体的严重透支,长期的劳累和饮食不规律,让他频频出现健康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因病住进北京的309医院。 就在这里,他遇见了由昆,这位军医原本在武汉工作,因为进修来到北京,她性格温和,又带着军人的果敢,在查房时注意到这位著名的数学家总是手不释卷,病床旁散落着演算纸,正是这种执着,让她心中生出敬意。 两人的交往并没有戏剧化的波折,却在日常里逐渐升温,由昆关心他的饮食和休息,帮他收拾手稿;陈景润虽然寡言,却开始留意自己的衣着,等她来时总是格外精神,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1980年,他们走进婚姻的殿堂,这场婚礼没有铺张,也没有豪华场景,只有几位亲友作证,却见证了他们跨越年龄与身份的结合,一年后,儿子陈由伟出生,这个名字寄托了夫妻之间的深情,也承载着父亲对家庭未来的期望。 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开玩笑,1984年,一次意外导致陈景润头部受伤,之后又确诊为帕金森综合征,他的身体逐渐衰弱,手抖得厉害,写字困难,由昆几乎一人承担了家庭的重担。 白天她在医院上班,下班后赶去照顾丈夫,她学会了按摩理疗,准备饮食和药物,还在病房里为他布置了书桌,等到陈景润无法落笔时,她耐心地充当他的助手,把丈夫口述的公式一一记录下来。 尽管病魔缠身,陈景润的心始终停留在数学世界,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1+1”的证明,1996年3月19日,他在北京安详离世,年仅63岁,按照他的心愿,遗体和手稿都捐赠了出去,这位把一生献给数论的人,在离开时依旧选择把最后的价值留给科学。 失去伴侣,对由昆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痛苦,可她没有停下脚步,她整理丈夫留下的手稿,推动出版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他的研究成果,同时她用全部的心力抚养儿子成长,她明白这是丈夫未竟的责任,也是对他最大的告慰。 一年后那个春日的清晨,她走到丈夫的铜像前,久久地凝望,她伸出双手,把冰凉的肩膀紧紧搂在怀中,仿佛那个曾经穿着旧中山装、眼神温和的男人又回到身边,镜头记录下的,是她最真切的情感:怀念、坚守、延续。 在数十年的岁月里,陈景润用执着追逐真理,由昆则用爱和坚韧守护家庭,他们的结合让人看到,爱情和理想并非彼此对立,而是可以在同一段人生中交织。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怪人”陈景润的人生故事
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
如梦菲记
2025-09-27 12:44:24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