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万万没有想到,参加本届联合国大会可能是他一生之中最后悔的事。 当他西

风云史迹 2025-09-27 14:50:14

内塔尼亚胡万万没有想到,参加本届联合国大会可能是他一生之中最后悔的事。 当他西装革履站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演讲台上时,就察觉到台下氛围异于往常:193个国家的代表端坐其间,157双眼睛里藏着的疏离与坚定,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下来。 他心里清楚,这157个国家在他抵达前,已陆续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主权。这不是零星表态,而是横跨多地域国家的集体共识,没有激烈言辞,却像一记耳光,狠狠落在以色列的外交版图上。 更让他难以招架的是安理会五常的立场分化。五常态度向来是国际议题的风向标,可这一次,中、俄、英、法四国立场清晰不含犹豫,齐刷刷站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阵营里。 仅剩下美国公开支持,这种“一对一”的支撑在另外四国面前,非但没形成助力,反而凸显了以色列的孤立,核心圈层里只剩一个盟友,其余全是明确反对者。 智利总统博里奇的发言,让这份孤立更显尖锐。他没有委婉辞令,当着全球媒体镜头直指内塔尼亚胡:“我不希望看到你被导弹炸成碎片,而是希望你站在国际法庭的被告席上。” 这番话通过联合国直播传遍世界,将对以色列政策的指责从舆论批评升级为公开司法追责呼吁,瞬间拉满现场压力。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此前的表态,恰是这场集体立场爆发的注脚。他早强调解决巴勒斯坦问题需承认其已控制地区现状,拒绝“只给名分不给实质”的虚假支持。 这与157国的行动形成呼应:各国的承认不是空泛姿态,而是对巴勒斯坦主权基础的认同,也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不满,已从单次冲突情绪升级为系统性质疑。 内塔尼亚胡此时才意识到,联大之行彻底偏离预设。本想巩固同盟、争取中间派,结果成了以色列国际孤立的“公开展演”:157国划定舆论边界,五常四国封死模糊空间,博里奇的话刺破强硬外壳。没有集体声援,没有中立暧昧,只有清晰反对与尖锐指责。 对以“强硬外交”立足的他而言,这样的场面堪称外交“滑铁卢”。参会前的期待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原本的机会变成立场被检验、孤立被放大的场合。 走下讲台时他该清楚,此行没争取到任何支持,反而暴露了处境的窘迫。这样的结果,足以让他为参会深感后悔。

0 阅读:115

猜你喜欢

风云史迹

风云史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