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需要和所有人都处好关系,甚至你根本不需要搭理大多数人;同时记住:别人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的强弱。 最近,看到杨天真在综艺上说的这样一段话。 “我向大家介绍一个词,叫做喜恶同因。比如说我很聪明,有人因为我聪明觉得我厉害喜欢我,有人因为我聪明觉得我太厉害了而远离我。” “我有错吗?我发生什么变化了吗?我没有,但是因为不同的人触及到聪明这个点,他们的反馈是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推荐大家用评价系统作为判断你选择的标准,因为那你的评级系统根本就不靠谱。” “我们今天在讨论,当我是职场新人,老板不喜欢我,我要不要辞职。” “我们在讨论的是什么?我们讨论的是,当我们遇到了外界评价,对我们自身产生混乱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张什么。” “我方主张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标,一切行动为目标服务。” 看完这段话醍醐灌顶,“喜恶同因”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太常见了。 你说话直率,有人觉得你真诚热情,就有人觉得你太过直白不留余地; 你事业有成一身精英风范,有人觉得你是成功人士的标杆,就有人觉得你是个“装货”正在炫耀; 甚至你去帮助了其他人,有人感恩戴德,就有人在背后嫉妒。 有些人总是在生活中试图去满足身边所有人的期待,想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可在现实生活中这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你不需要和所有人都处好关系,甚至你根本不需要搭理大多数人,因为他们对你来说没有任何价值,什么东西都给不了你。 与此同时也要记住,别人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自身的强弱,只要你对他人有价值,走到哪里别人都要给你一个笑脸! 回顾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们,你应该也能分出来远近亲疏:人天然就能够识别出“谁跟我是一类人”,然后同类相吸、异类相斥。 你是一个喜欢打篮球的人,当然就会交一些同样一起打篮球的朋友,相互分享这项运动的乐趣,在他们的鼓励下获得价值感。 但是现在你认识了一个喜欢踢足球的人,难道你就要为了讨好对方,说篮球很差、足球才是最好的吗? 不论是哪项运动都各有其特色,人也是如此,不同人都各有优点缺点,以及独特的特质; 你只需要维护好愿意接纳你、喜欢你特质的小圈层就好,至于其他群体,自然也有与他们相似的人去取悦,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选择好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层,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大大节省原先损耗的心理能量; 这个圈层的人理解你、尊重你,不用你费尽心思争论、辩解、或者委屈忍耐。 讨好这些人,他们也不会给你相应的情绪价值,这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付出,早就应该被你丢弃。 或许有人会问:“可是我就是离不开ta啊,这怎么办?” 离不开当下不健康的交际圈、害怕冲突和矛盾、不敢对不喜欢的人说“不”,这其实都是一种弱者思维。 你的资源太少了、人脉太少了、地位太低了,所以任何一点点可能出现的资源你都要抓住、任何一个可能会给你带来资源的人你都要讨好; 因为你经不起损失,你害怕冲突爆发之后自己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中的“权力与依赖理论”告诉我们,A对B权力的大小,并不直接取决于A自身拥有多少资源,而是取决于B对A的依赖程度。 这种依赖程度又由两个关键因素决定:B对A提供的资源的需求强度;B能否轻易找到A的替代品。 所以,当你下次再惶恐不安,觉得想要讨好所有人、和所有人都打好关系时,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对方能给我带来什么?”“对方给我的,和我给对方的大致相等吗?”“现在立刻失去对方我有什么损失?这个损失是我可接受的吗?” 如果损失不可接受且对方能给你带来利益,那你的讨好就不是人际关系问题,而是交易问题。 如果这个人可替代性很高,将其从你的圈层中划掉也毫无影响,那你为什么要对对方如此依赖呢? 再反过来想:为什么你如此依赖对方,对方却不依赖你,肯定是因为你对其毫无价值,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你。 所以,当你想要掌握主动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自己的实力,让别人对你有所需求。 一个人在群体中受到什么样的对待,取决于ta在群体中展现出的影响力和“权威信号”。 就像在某次公司全体会议上,需要你去做总结、发言。 但是你深知这是一次严肃而重要的会议,生怕自己哪里出错,所以小心翼翼、畏畏缩缩,说话含糊其辞,随时准备说错了为自己补救。 那么你就立刻为别人竖立起了一种“弱小”“没底气”“不坚定”的感觉。 别人就会顺势去想:是不是方案哪里没做好?细节没考虑到位?所以才这样心虚,生怕我们看出了端倪? 但假如你能够从容自信,将自己的优势一一摆出来,甚至只是说话流利、目光坚定,就可以给人一种“强者”的信号。 他们接收到了这样的信号,自然认为你底气十足,没有什么错漏了。 只要你不卑不亢,别人反而不会欺负打压你,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对方不吃这一套。” 当你在社交中足够强大、足够自信,自然会有顺势而为的人给你尊重和空间。 -The End -
你不需要和所有人都处好关系,甚至你根本不需要搭理大多数人;同时记住:别人对你的态
碧荷凝露念情长
2025-09-27 17:41:50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