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没有骨气的就是刘禅,蜀汉二代三代基本上都报国身死,就他投降,还搞个乐不思蜀! "蜀汉皇族血液里,流的到底是血性还是怂包?" 一边是"乐不思蜀"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啃着点心;另一边是他儿子刘谌,抱着妻儿尸体撞柱殉国;还有诸葛瞻父子、姜维、黄崇...一群皇亲国戚硬刚到最后一口气。 "同样是刘备后人,这骨气咋差出十万八千里?" 一、蜀汉二代有多"轴"?五个真实故事戳心 要聊刘禅,得先看看他那些"认死理"的子侄。蜀汉灭亡前后,这群年轻人用命给"忠义"二字刻了碑。 1. 刘谌:杀妻儿后撞柱的"最痛皇子" 刘禅投降那天,北地王刘谌冲进宫哭到昏厥:"国家亡了,您当皇帝的咋能带头投降?"刘禅不听,他转身跑回王府,抽出刀先杀了妻子孩子,再跑到刘备庙前撞柱子。 《华阳国志》写这段极简:"宗庙绝祀,谌死之。"啥叫血性?不是喊口号,是宁可全家赴死,也不让祖宗牌位蒙尘。 2. 诸葛瞻父子:绵竹之战"以肉身挡箭"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带着儿子诸葛尚守绵竹。魏军统帅邓艾派人说降:"降了,保你当琅琊王!"诸葛瞻直接砍了使者,带着几千残兵冲上去。 史书记载,父子俩骑马在前,诸葛瞻中箭落马,仍挥剑砍杀;诸葛尚见爹倒下,吼了句"我父子受国恩,不能苟活",也冲进敌阵。 3. 姜维:诈降复国的"孤注一掷" 老将姜维被钟会俘虏后,第一件事是给刘禅递密信:"陛下再忍几天,我想办法翻盘!" 他假装投降钟会,天天忽悠对方反司马昭。后来计划败露,姜维和钟会一起被乱军砍死。《资治通鉴》说他"死后被剖,胆大如卵"——这哪是投降?是拿命赌一个奇迹。 4. 黄崇:替父"还债"的硬骨头 黄崇他爹黄权,早年因刘璋猜忌投了刘备。后来刘备伐吴惨败,黄权被吴军截断归路,被迫降吴。 刘禅投降后,有人翻旧账骂黄权"叛国"。可黄崇不认:"我爹是走投无路,我得替蜀汉拼命!"绵竹战败时,他穿着盔甲冲在最前,喊着"不能负国"战死。 5. 张遵、赵广:将门虎子的"接力赴死" 张飞孙子张遵,在绵竹跟着诸葛瞻战死;赵云儿子赵广,掩护姜维撤退时被杀;傅肜儿子傅佥,守阳安关力战殉国... 这些人,放现在都是"官二代",放古代更是"金枝玉叶"。可他们偏要冲在最前面——不为别的,就为身上那件"蜀汉"的衣裳。 二、刘禅的"降":真的怂吗?三个细节还原真相 说完拼命的二代,再看刘禅——确实显得"窝囊"。但翻史料会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 1. 他可能是在"保百姓" 公元263年,成都城里有几万人,魏军10多万。硬打肯定是屠城。《三国志》裴松之注说,谯周劝降时讲得很实在:"降魏,陛下保命,百姓不受刀兵。" 2. "乐不思蜀"可能是装傻 司马昭问他"想蜀地不?"他说"这儿乐,不想"。搁一般人早骂没心肝。但你想,东吴末帝孙皓投降后装狠,最后被毒死了。 刘禅这招像极了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装怕雷——藏拙保命。他在洛阳活了8年,子孙50多口都在魏晋当官,没一个被清算。真"怂"能这么善终? 3. 他真的一无是处? 诸葛亮在时,他放手让丞相做事;蒋琬、费祎执政,他不瞎掺和;甚至废了丞相制搞分权,这政治手腕不差。 他最大的错是宠信黄皓,耽误了姜维北伐,还压下"魏军要来"的预警。但这就能盖过他执政40年的大部分成绩? 三、骨气从来不是单选题 现在再看刘禅和二代们,突然懂了:他们的"骨气",根本不在同一条赛道。 二代们是"臣子"——对蜀汉,他们是"子承父业"的守护者。诸葛亮说"鞠躬尽瘁",诸葛瞻就得用命兑现;姜维说"兴复汉室",他就得拼到最后一口气。这是职业信仰,也是家族荣耀。 刘禅是"君主"——责任是让百姓少遭罪。就像打仗时,将军可以冲在前,但皇帝要是战死,国家可能更乱。 他的"降",不够热血,但够清醒;"乐不思蜀",不够硬气,但够聪明。 蜀汉二代用命守的,是"汉室正统"的信仰;刘禅用"降"守的,是"黎民安宁"的责任。 刘禅和二代们,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蜀汉。一个用命写"忠",一个用智守"仁"。 历史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理解与共情的思考题。
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