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

古凌国际 2025-09-29 13:40:55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刚解体,乌克兰一下子接手了老大哥留下的军工家底,足足3594家企业,直接搞武器的就有700多家。 可好景不长,新国家经济一塌糊涂,军工订单全黄,工厂大门锈得叮当响,那些顶尖专家呢?以前月薪上万卢布,现在连最低工资都勉强凑合。 瓦良格号本是苏联的骄傲,造到68%就停工了。中国正憋着劲想建海军,盯着这宝贝。 1998年,通过香港商人徐增平的澳门娱乐公司,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船是买回来了,可改造呢?中国海军头一遭碰航母,国内团队光靠书本知识,哪行?得请外援啊。 就这样,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瞄准了乌克兰的“闲置高手”。 首批邀请函发过去,承诺月薪起步几千美元,远超乌克兰本地水平;家属医疗、教育全包;还建专属专家小区,带东欧风厨房和学校。 西方国家也抛了橄榄枝,美国欧洲许诺高薪,可落实起来全是空头支票,签了合同去那,住地下室、孩子上不了学,日子过得窝囊。俄罗斯拉了些人回去,但军工预算也紧。 中国不一样,承诺落地快,合同一签就飞人。1992到1994年,陆续200多名专家打包行李,带上图纸和工具箱,坐飞机直奔大连。 领头的有黑海造船厂的总设计师巴比奇,他1941年生,毕业于尼古拉耶夫造船学院,专攻舰体结构;还有安东诺夫设计局的金琴科,搞大型飞机的老手,主导过安-225的翼展设计。 苏联时代,他们是中坚力量,瓦良格号的龙骨、舱室、推进器,全是他们一手操办。现在,祖国不要了,他们得找新东家。 到中国后,这些专家直奔船坞。瓦良格号当时就是个空壳子,锈迹斑斑,管线裸露,锅炉舱漏风,电子系统乱七八糟。改造周期定七年,得从零补齐上千项技术难题。 中国团队热情高,很多人自学乌克兰语,就为图纸上多懂俩字。合作模式简单粗暴:专家讲原理,中国人上手干活。 巴比奇负责结构加固,他带队复核蓝图,调整燃气轮机基座,确保误差不超过厘米级;金琴科管航空模块,优化雷达天线和滑跃甲板,算出舰载机起降的精确参数。 进度卡壳时,他们不摆架子,卷起袖子一起调试。航母从锈铁堆,摇身一变为辽宁舰,2012年正式入列。 他们的贡献不止航母,延伸到航空、航天、核能。比方说,坦克发动机、教练机优化,全沾了他们的光。中国军工从仿制起步,快速迭代,离不开这批“外援”倾囊相授。 在其他国家,专家签个合同就散伙,中国不一样。专家小区建在港口边,带游乐场和诊所,子女上国际学校,医疗直通本地医院。 工资月薪上万人民币起步,按项目加奖金,远超乌克兰平均水平三倍多。工作强度大,但福利实打实:年假带薪、机票报销回家探亲。七年改造完,很多人续约,继续搞驱逐舰、运输机。 俄罗斯媒体说,中国挖走了乌克兰专家的十倍于俄方的数量,足见吸引力。 西方许诺的“自由生活”听着美,实际水土不服;在中国虽忙,但靠谱,钱到手快,家人稳当。巴比奇他们没藏私,图纸、公式全教,帮中国团队建模拟器,传参数复核法。 这股劲头,让辽宁舰的海试数据一步步达标,舰载机起飞顺溜。要是没有他们,中国航母梦得晚十年起步。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这些专家大多退休了,留在中国的大概有一半,住进改造后的养老社区,原专家小区升级版,带中医馆和健身路径。 那些回到乌克兰的,国家每年派团探访,带茶叶、书籍,顺道聊技术更新。金琴科的儿女在中国落户,他自己偶尔飞来开讲座,分发讲义。 无论去留,手续全帮办,友谊证一辈子有效。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