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郑重宣布!荷兰政府26日宣布,将把在殖民时期通过掠夺获取的2.8万余件化石收

桃花映面红 2025-09-29 16:43:51

荷兰郑重宣布!荷兰政府26日宣布,将把在殖民时期通过掠夺获取的2.8万余件化石收藏品,尽数归还印度尼西亚。 “老师说这颗牙齿化石,比爷爷的爷爷还要老,它走了 138 年才回家。”2025 年雅加达国家博物馆的 “化石回家” 特展上,10 岁的阿雅蹲在玻璃展柜前,铅笔在画纸上飞快移动。 她的画里,巨齿鲨牙齿化石被阳光包裹,下方却特意画了一条歪歪扭扭的时间线,左边写着 “1887”,右边标着 “2025”,中间用虚线连接。 这条孩子笔下的时间线,藏着比 2.8 万件文物归还更动人的重量:它不仅是物品的回归,更是被殖民历史割裂的文化记忆,终于重新拼接。 1887 年,荷兰 “东印度科学考察队” 的档案里,藏着掠夺化石的 “体面伪装”。 这份保存在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的档案显示,当时的考察队以 “研究南洋古生物” 为名,从苏门答腊岛强行征召 200 多名当地村民充当苦力,用简陋的工具挖掘化石。 档案中 “每日采集量不少于 50 公斤”“村民反抗则扣除食物” 的记录,与对外宣传的 “科学合作” 形成刺眼对比。 更令人唏嘘的是,考察队队长在日记里写道:“这些‘原始人’不懂化石的价值,我们带走是为了‘保护科学遗产’。” 2023 年,印尼民间追讨组织 “文化归巢” 将这些档案翻译成印尼语出版,书名《被偷走的科学》一经面世就引发轰动,有读者在扉页写下:“所谓的‘科学’,不过是掠夺的遮羞布。” 在追讨文物的 30 年里,“文化归巢” 做了一件比谈判更重要的事,启动 “文物记忆工程”。他们走遍印尼 17 个省份,采访了 1200 多位经历过殖民时期的老人,用影像记录下与化石相关的民间故事。 78 岁的苏哈托老人回忆,他的父亲曾是荷兰考察队的苦力,1942 年临终前反复叮嘱:“山上的‘石头骨头’是祖先的守护物,一定要让它们回家。” 这些口述历史被整理成《化石与我们》纪录片,2024 年在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展映时,不少荷兰观众看完后自发到博物馆抗议,要求加快文物归还进程。 “以前我们只知道‘文物’,却不知道文物背后有这么多人的等待。” 荷兰观众莉娜在映后交流时说,她后来还加入了荷兰本地的 “殖民遗产反思小组”,推动博物馆公开更多掠夺档案。 中国在文物溯源技术上的突破,还帮印尼解决了 “认亲难题”。 2024 年,中国与印尼合作开发的 “文物数字基因库” 正式上线,通过激光扫描为每件归还的化石建立三维模型,再结合当地地质数据、民间传说,还原化石的 “身份档案”。 比如一块来自苏拉威西岛的恐龙蛋化石,基因库不仅标注了它 6500 万年前的形成年代,还收录了当地部落 “恐龙蛋是大地母亲的礼物” 的传说。 印尼文物局代表拉赫曼说:“以前我们只知道‘这是化石’,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化石,它藏着祖先的故事’。” 这种 “技术 + 文化” 的溯源模式,还被推广到非洲。 2025 年初,中国与尼日利亚合作,用同样的方法为贝宁青铜器建立数字档案,帮助非洲国家更好地追讨文物。 荷兰归还文物后,雅加达国家博物馆的 “化石回家” 特展,成了印尼最火的文化地标。 特展没有采用传统的 “文物陈列” 模式,而是设置了 “记忆互动区”:观众可以戴上 VR 设备,体验 1887 年村民挖掘化石的场景; 也可以在 “时间墙” 上写下对文物回家的祝福。最受欢迎的是 “祖孙对话角”,许多老人带着孩子来这里,指着化石讲述家族与殖民历史的故事。 阿雅的奶奶就是其中之一,她拿着《化石与我们》纪录片里苏哈托老人的照片,对阿雅说:“你画的时间线,也是这些爷爷们一辈子的等待。” 这场 “归还风暴” 远未结束。当荷兰的打包车间里最后一个化石箱被封上时,安娜在箱子外侧贴了一张新标签,上面用印尼语和荷兰语写着:“历史不会被遗忘,正义终会抵达。” 这句话,不仅是对印尼文物回家的注解,更是对全球所有被掠夺文物的承诺 —— 那些散落在异国他乡的文化瑰宝,终有一天会循着历史的轨迹,回到它们真正的 “家”。 而荷兰迈出的这一步,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改写全球文物正义的格局,让更多国家明白; 承认历史的过错,归还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是示弱,而是一个国家文明成熟的标志。

0 阅读:38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