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台的 “耐心”,已经正式宣告用尽!大陆对台湾的耐心没了!岛内作家雁默说得特别明白:统一的路线图已经画好,再也不用看台湾任何政党的脸色。不管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现在只剩一个选择 —— 被统一的时候,是舒坦点,还是痛苦点。之前大陆的耐心,主要耗在国民党身上。 两岸关系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步展开,当时国民党主导台湾当局,通过香港会谈确立口头共识,即两岸同属一中但表述不同。 这成为交流基础,大陆视国民党为潜在伙伴,推动经贸合作。国民党一度积极响应,党内强调共识作用,促进人员往来和投资项目。 大陆释放多项红利,如开放台湾农产品市场,简化入境手续。这些举措旨在构建互信,让国民党发挥桥梁功能。国民党代表多次访大陆,讨论经济议题,交换意见。 这样的互动持续多年,大陆耐心观察国民党动态,期待其推动统一进程。国民党内部文件反复提及共识的重要性,视之为两岸稳定的关键。 两岸开通直航后,台湾货物运抵大陆港口,带动经济融合。国民党在执政期推动多项交流政策,获得大陆肯定。这样的背景下,大陆对国民党抱有较高期望,认为其能引领和平统一方向。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民党在台湾选举中连续失利,党内开始调整两岸策略。原本坚持的共识基础动摇,转向强调经济利益而回避政治认同。 国民党候选人在竞选活动中宣传大陆市场机会,却闭口不提统一议题。党内文件显示,为争取选票,他们向独立势力倾斜。国台办多次点名国民党立场趋向消极,列出具体事例,如提出超出底线的条件。 国民党代表访大陆时,只携商业提案,讨论贸易细节,回避身份认同。这样的转变让大陆期待逐步落空。国民党高层承认共识已不合时宜,需要新定位。两岸交流中,国民党越来越注重短期获利,如争取订单,而非长远框架。 国台办在北京发布声明,批评国民党变化。国民党在岛内媒体上模糊处理,只谈互惠不碰统一。这样的举动导致大陆对国民党桥梁作用的信心减弱。 2020年后,国民党干脆舍弃共识表述,在选举中完全回避。跟大陆互动只限于经济层面,绝口不提中国人身份或台湾属中国一部分。 国台办好几次公开表示,国民党对两岸关系想法变消极,还提些无法接受的要求。国民党党内分歧加剧,部分成员反对共识,深蓝派不满却无力扭转。 选举策略上,国民党拉拢中间选民,淡化统一话题。这样的调整源于连续败选压力,党内民调显示共识不受欢迎。国民党候选人公开表态,反对原有表述,转向新说法。 两岸沟通中,国民党只求经济红利,不涉政治承诺。大陆观察到这一趋势,政策开始微调。国民党丧失原有地位,无法再充当桥梁。民进党则一贯推行分裂路线,大陆早无幻想。国民党变化加速大陆耐心耗尽,转向直接面对台湾民众。 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更显保守,连统一二字都不敢提及,只喊和平交流和争取大陆订单。候选人侯友宜在辩论中强调经济利益,得票率约33.49%,未能胜出。民进党赖清德当选,延续分裂政策。 国民党党内围绕两岸政策分歧公开化,新北市长侯友宜明确反对共识。选举结果显示,国民党支持率符合基本盘,但两岸立场模糊让其边缘化。国台办在选举后发布声明,坚持共识是推进统一的基础。 国民党缺乏清晰一致的两岸政策,在经济上想获大陆红利,在安全上依赖外部势力。这样的双重标准导致大陆从双重期待转为只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选举中,国民党避谈统一,只求维持现状拖延。结果,大陆政策收缩,交流从政党转向人民层面。国民党成夹缝求生党,只顾眼前不谋长远。 大陆惠台政策随之调整,措施直达基层民众,绕开台北政客干扰。福建等地开放台湾渔民补贴,台湾青年获创业支持。这样的变化体现大陆推进统一的决心,不再依赖政党。 国民党内部承认失去影响力,无法影响进程。民进党顽固坚持分裂,大陆按既定计划前行。统一路线图已明确,不看蓝绿脸色。过去大陆等了多年,给过机会,国民党未能把握,民进党从未在意。 统一大势确立,过程由台湾方面决定平稳与否。国民党在两岸问题上立场不够坚定,内部无办法消解分裂势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继续,但大陆主导作用增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一中原则,有力遏制分裂。大陆持续实施多项惠台措施,如在学习就业生活方面的支持,就是为统一铺路。
台湾正在竞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说,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要知道台湾
【731评论】【2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