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上朝,刘墉跪地说:“皇上,您犯下大罪,给我50000银子,当封口费!”乾隆一听,差点气晕过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乾隆年间,黄河决口的噩耗席卷河南、山东,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只能靠啃树皮、挖草根苟活。 可当负责赈灾的刘墉拿着朝廷批文取钱时,却看到账本空空如也,这笔救命钱早已被和珅贪墨,只剩几串铜板象征性地留在账上。 面对和珅 “没钱,有本事你参奏皇上” 的嘲讽与激将,年过五旬、深谙官场规则的刘墉,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在心中定下了一计。 次日早朝,金銮殿内文武百官屏息而立,刘墉突然出列跪地,一句 “皇上,您犯下大罪,臣要五万两银子当封口费”,让整个朝堂瞬间陷入死寂。 乾隆震怒,龙颜铁青,手指紧紧攥住龙椅扶手,满朝官员无不大气不敢出,在封建皇权至上的时代,当面指摘帝王 “有罪”,无异于自寻死路。 然而刘墉神色坦然,待乾隆怒火稍歇,才缓缓道出原委:此前修缮清陵时,工部为节省成本,私自拆用明朝皇陵木料,乾隆当时虽知晓却默许此事。 刘墉话锋一转,明确表示 “封口费” 并非为己,而是要用作河南、山东的赈灾款项,解灾民燃眉之急。 乾隆何等通透,瞬间看穿刘墉的真实用意,这哪里是要 “封口费”,分明是借 “揭短” 的方式,既逼迫自己正视赈灾危机,又让和珅无法再推诿贪墨的事实。 他虽表面愠怒,却也深知灾民安危重于颜面,下朝后暗中派侍卫跟随刘墉,观察后续动向。 果不其然,刘墉直奔和府,要求和珅归还贪墨的七万两赈灾银,和珅依旧强硬拒绝,甚至拿扫帚驱赶刘墉,这一幕被侍卫完整记录,回禀乾隆后,乾隆既为刘墉的智谋发笑,又为他心系百姓的担当动容。 当晚,乾隆召刘墉与和珅入宫。和珅见皇上神色,便知贪墨之事已无法隐瞒,立刻换了副面孔,痛哭流涕地承认罪行,假意表示愿捐出家产赈灾。 最终乾隆拍板,让和珅交出十四万两银子,不仅要补上贪墨的七万两,还要额外多缴七万两作为惩戒。 次日,十辆装满白银的骡车驶向灾区,京城百姓奔走相告,“刘罗锅智斗和珅,逼铁公鸡拔毛” 的故事,很快成为茶馆酒肆里最热门的谈资。 刘墉此举,看似狂悖,实则藏着为官者的大智慧。 他深知在贪官横行的朝堂中,直接弹劾和珅难以奏效,便巧妙利用乾隆 “重颜面” 的特点,以 “封口费” 为契机,将 “民生大义” 置于最显眼的位置,让和珅无从辩驳,也让乾隆无法回避。 这种 “以柔克刚” 的处事方式,既避免了与权贵的正面冲突,又成功为百姓争取到了救命钱,尽显其 “心中有民,行事有谋” 的为官素养。 其实,刘墉在任湖南巡抚时,他微服私访查出灾情背后的贪腐,一口气罢免两名知县;查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时,又扮成道士暗访取证,顶着和珅的压力将国泰绳之以法。 他的清廉与刚正,虽得罪不少权贵,却深得百姓爱戴,民间戏文里关于他 “智斗贪官” 的桥段广为流传,本质上是百姓对 “为民做主” 清官的深切期盼。 刘墉向乾隆要 “封口费” 的故事,流传两百余年仍被铭记,并非只因情节曲折,更因其中藏着深刻的道理。 为官者不仅要有刚正不阿的风骨,更要有灵活处事的智慧,懂得在复杂环境中为百姓谋福祉。 而掌权者唯有重视民生、听得进逆耳忠言,才能守住江山根基。 刘墉用一场看似 “大逆不道” 的博弈,既救了百万灾民,又给乾隆上了一堂 “民生至上” 的必修课,这份担当与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源:宝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清正廉洁 克己奉公——浓墨宰相刘墉的为官之道》 中华文史网《略论刘墉》
一日上朝,刘墉跪地说:“皇上,您犯下大罪,给我50000银子,当封口费!”乾隆一
湖锦行
2025-09-30 13:21: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