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部近20

百日依山尽 2025-09-30 14:30:31

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部近20年,最高职级是参赞,并非大使。 那他如今的“战场”在哪? 是在BBC上用“加州独立”反问美对台军售,引爆海外1200万次观看;也是在华盛顿与美方闭门谈AI治理,提出“事故热线”方案。 2023年,一段BBC采访视频在网络刷屏。主持人抛出美对台军售问题,试图引导高志凯批评中国。他未按对方预设的“对抗”路线走,而是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加州宣布独立,美国会允许吗?”这一反问让直播间短暂沉默,随后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1200万次观看。 这场交锋背后,是高志凯对国际舆论规则的精准把握。他清楚,西方媒体常通过“预设问题”引导舆论,与其被动辩解,不如主动设置议题。用“加州独立”类比台湾问题,既点明美国双重标准,又让复杂议题变得通俗易懂。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让他成为国际媒体中“难缠的中国对话者”。 如果说BBC是舆论场的前线,华盛顿的闭门会议则是技术治理的幕后战场。2024年,高志凯作为中国代表参加美方主办的AI治理研讨会。会上,美方提出“技术封锁”,试图限制中国获取AI核心算法。他未直接反驳,而是提出“事故热线”方案:中美建立AI事故应急沟通机制,避免技术误判引发冲突。 这一方案看似简单,实则切中要害。AI技术发展快,但国际规则滞后,各国在数据安全、算法透明等问题上存在分歧。高志凯的“事故热线”将焦点从“技术竞争”转向“风险共治”,既维护中国技术发展权益,又为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会后,美方代表私下评价:“这是第一个真正可操作的合作方案。” 离开外交部后,高志凯的“战场”从政府会议室转向国际智库、媒体直播间和跨国技术论坛。他的身份多了“学者”“智库专家”“技术治理顾问”,但核心目标未变:用中国视角解读国际问题,用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治理。 这种转型并非偶然。2005年,他加入全球化智库(CCG),专注国际关系研究;2015年,他参与发起“中英人工智能伦理联合研究”,推动技术治理标准对接;2020年后,他频繁出现在达沃斯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场合,就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议题发声。离开体制的“束缚”,他反而获得更灵活的行动空间,能以“民间身份”与各国政要、企业代表平等对话。 高志凯的“非典型外交”路径,折射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趋势。传统外交依赖政府渠道,而“民间外交官”则通过智库合作、媒体发声、技术标准制定等软性方式影响国际议程。他们不需要外交豁免权,却能以专业身份获得信任;不依赖官方声明,却能用数据和案例说服对方。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润物细无声”。在BBC直播间,一个反问能让1200万海外观众重新思考台湾问题;在华盛顿会议上,一个方案能让美方放下对抗姿态。这些“小切口”的突破,往往比正式外交声明更具传播力。 离开外交部20年,高志凯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外交使命。他在BBC的反问、在华盛顿的提案,看似是“个人行为”,实则是中国外交“软实力”的体现。这种“非典型外交官”的存在,让中国声音更立体、更接地气,也让全球治理多了份来自东方的智慧。

0 阅读:0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