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啃不下来的硬骨头,由我余承东来啃!昨天,一则消息引起了不小的动静:余承东走马上任华为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IRB)主任。 很多人对于这个部门并不熟悉,简单来说,这是华为最主要的决策机构之一,很多决定公司技术、投资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决策都出自于这个部门。 这位置可不是谁都能坐的——IRB手里攥着华为的“钱袋子”和“技术方向盘”,每一笔研发投资、每一个产品线的生死、每一项核心技术的攻坚方向,都得从这里拍板。往小了说,关系到某个部门明年能不能加预算;往大了说,直接牵连着华为在芯片、操作系统、智能汽车这些“卡脖子”领域能不能扛住压力往前冲。任正非敢把这副担子压给余承东,不是没道理的,这人从骨子里就带着“啃硬骨头”的劲儿。 早年间余承东接掌消费者业务时,华为手机还在中低端市场打转,高端机市场被三星、苹果压得喘不过气。当时内部不少人觉得“高端机水太深,咱们稳扎稳打就行”,他偏不。直接砍掉了十几个非核心机型,把所有人力物力都砸向Mate系列,赌的就是“大屏长续航”这个被巨头忽略的痛点。2014年Mate 7上市,一开始工厂都没敢多备货,结果线下门店排起长队,最后卖了700多万台——就这一把,华为才算真正敲开了高端手机市场的大门。后来的P系列押注拍照技术,从徕卡合作到自研影像芯片,每一步都顶着“投入太大、风险太高”的质疑,可他愣是把P系列做成了全球影像旗舰的标杆。 更别说这两年他牵头的智能汽车业务。2021年华为宣布“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隔行如隔山”,手机和汽车根本不是一回事。余承东带着团队扎进车企车间,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一点点抠细节。问界M5刚上市时,有人吐槽“华为只是贴个牌”,他直接拉着工程师开直播,把车机系统、三电技术的底层逻辑拆解开讲,硬生生用产品力扭转口碑——问界M5上市首月交付就破万,现在更是成了新能源市场的“黑马”。这期间他受的压力可不小,既要协调华为内部芯片、软件团队的资源,又要和车企磨合供应链,好几次在内部会议上拍桌子“这个问题不解决,谁都别想下班”。 现在坐到IRB主任的位置,他要啃的骨头比以前更硬。华为现在面临的局面是,外部技术封锁没松劲,内部产品线又多——手机、汽车、服务器、智能家居,每一块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IRB的决策容错率极低,比如把钱投给芯片研发,可能要等三五年才能见成效;要是偏向消费电子,又得面对市场竞争的瞬息万变。余承东的强势风格在这时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优势在于他能拍板定调,避免决策内耗;可反过来,如何平衡各个业务线的需求,如何说服其他高管认同他的投资逻辑,这些都得费功夫。 说到底,任正非选余承东,选的就是他身上那股“不认怂”的劲儿。从手机到汽车,再到如今掌管全局的资源分配,每一次都是华为遇到坎儿的时候。IRB主任这个岗位,考验的不只是眼光,更是扛事儿的能力——毕竟每一个决策,都连着华为几万人的饭碗,连着中国科技企业突破封锁的底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卧槽!华为光刻机迎来重大突破!无需多言!华为又在闷声干大事!
【1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