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了!东营民警给外国人开出万元罚单!近日,东营民警查获一起外国人在华非法就业大案。这名外籍人士持团聚签证(S1字签证),没工作许可证,竟借用妻子身份证在快递站送快递。29号走访民警火眼金睛,当场将外籍人员和快递站老板控制,各罚一万! 咱国家签证类型多,工作签、团聚签等各有用途,想工作就得拿工作签或特殊情况签证,这是国际惯例,也是维护就业公平。要是随便啥签证都能打工,欠发达国家人员不得挤破头来,咱本土劳动者就业机会、工资、社保都得受影响。 消息一出,本地快递群里炸锅。小哥老周甩了个“鼓掌”表情包:“早觉得这哥们不对劲,大热天戴鸭舌帽、口罩捂到眼,搬件动作生疏,还老让老板娘扫码。”另一人补刀:“关键他工牌写着‘王丽’,一开口却是‘Hello’,谁信啊!”众人哄笑之余,也捏了把汗——原来自己身边就藏着“影子工”,抢单不算,万一包裹出问题,找谁赔? 说回这位外籍老哥,俄国人,三十出头,老婆是东营本地人,去年孩子出生,他办S1团聚签过来“带娃”。可呆了几个月,奶粉钱、房租蹭蹭涨,心里一急,想出“顶妻名送快递”的歪招。老板呢,缺人缺到红眼,有人自带电动车、不要五险,立刻点头。两人算盘打得精:一个赚人民币,一个省社保,结果双双踩雷。民警当场掏出一万罚单时,老板腿都软了:“我哪懂签证,看他挺壮实就留了……”一句话,把“侥幸心理”四个字写满脸。 别以为一万元是“意思意思”。按《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八十条,非法就业个人最高罚两万,单位罚五万;东营这次各打一万,已是“初犯+态度较好”的折扣版。更惨的是,外籍小哥要被限期离境,签证盖黑戳,以后想再来中国,得先解释“上次为啥打黑工”。老板也被列入用工异常名录,再招外国人,系统就闪红灯,跟“老赖”同待遇。一句话,因小失大,肠子悔青也白搭。 有人嘀咕:“送个快递而已,至于嘛?”还真至于。去年南方某镇查处过“黑工外卖队”,十几名持旅游签的南亚人集体跑单,单价压到两块八,本地人跑一单四块都抢不到;更有甚者,出现交通事故逃逸,身份难核实,理赔成死结。签证壁垒看似无情,实则是给劳动者和用工方都系上安全带——谁什么身份、谁交社保、谁担责任,一目了然。口子一开,最后吃亏的,还是守规矩的普通人。 我表弟干HR,对此感触颇深。他们公司招外籍技工,合法流程走下来:工作许可、邀请函、Z字签证、居留许可、社保开户,没两个月搞不定。成本高,可换来的是安心:员工能办信用卡、孩子能进公立学校、企业也能光明正大给奖升薪。他说:“看似繁琐,其实是给守法者撑腰。如果黑工泛滥,老板肯定谁便宜用谁,我们守法反倒成冤大头。”东营这次罚单,就是给市场打预防针——便宜背后可能是雷,别贪。 再说点接地气的。外籍人士在华就业,通道其实不少:高端人才有R字签证,普通技能岗位有Z字签,沿海自贸区还试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会编程、懂维修、能教书,只要单位肯接,材料齐,审批并不黑箱。关键得走正门,别爬窗户。那位俄国小哥若真急用钱,完全可申请境内转工签,提交无犯罪记录、体检、劳动合同,最多跑两趟出入境,比偷偷送快递安全多了。可惜他选了捷径,捷径尽头,是万元罚单和回程机票。 事情还有后续。东营公安连夜开了场“规范用工”直播,半小时点赞破十万。民警小姐姐现场演示如何登录“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输入护照号,一秒显示签证类别,弹幕齐刷“原来如此”。快递站老板也现身说法,顶着黑眼圈劝同行:“别学我,省社保省出祸,罚单一万只是起步,真出事故,倾家荡产。”网友笑称:“这广告效果,比任何招聘平台都硬核。” 说到根儿上,签证红线不是排外,是给所有人一个公平赛道。对中国劳动者,它保护岗位和福利;对外国人,它提供合法身份和保障;对企业,它降低“爆雷”风险。一次万元罚单,看似冷酷,其实是给所有守规矩的人递了颗定心丸:规矩面前,谁闹谁疼,守法才能长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看清醒的国外网友是怎么评价我们的!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