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四次“致命内耗”:不是对手太强,是自己人总在关键处掉链子 读三国时,总有人为蜀汉惋惜——明明手握“兴复汉室”的大义,有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有刘备、关羽、张飞这样的英雄组合,可最终还是一步步走向覆灭。 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曹魏太强、东吴背刺,可翻遍史料才发现,蜀汉最致命的伤口,从来不是敌人砍的,而是自己人“递的刀”。四次决定国运的战争里,每一次失败的背后,都藏着本可避免的“内溃”,每一次错过,都让“兴复汉室”的希望少一分。 第一次是襄樊之战,关羽的“高光”与“速败”,差的不是战力,是人心。 当时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蜀汉的势力达到顶峰。可谁也没想到,前线打得正酣,后方的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将傅士仁却先慌了。他们怕关羽回来算账,竟直接开城投降孙权,把关羽的后路断得干干净净。 要知道,南郡是关羽的大本营,粮草、军械全在这儿;公安是长江防线的关键节点,丢了这儿,东吴的军队能长驱直入。这俩人一降,关羽瞬间从“威震华夏”变成“孤军无援”,最终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不是吕蒙太厉害,是自己人先当了“叛徒”——糜芳还是刘备的小舅子,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几十年,却在最关键的时候,把姐夫的江山卖了。这样的“内鬼”,比十万敌军还可怕。 第二次是夷陵之战,刘备的“复仇”与“溃败”,差的不是勇气,是理智。 关羽死后,刘备举全国之力伐吴,誓要为兄弟报仇。可打仗从来不是“凭义气”就能赢的,陆逊看透了刘备的急功近利,故意避而不战,用“疲兵之计”拖了刘备半年多。 这半年里,蜀汉的士兵从斗志昂扬熬到军心涣散,刘备却没意识到问题——他把军营扎在山林里,连营七百里,犯了兵家大忌。结果陆逊一把火过来,蜀汉大军烧得片甲不留,刘备逃到白帝城,没多久就病逝了。 这场仗输得可惜,不是东吴太强,是刘备自己“上头了”。他忘了“联吴抗曹”的大局,也忘了打仗要讲策略,把蜀汉积攒多年的国力,全耗在了一场情绪化的复仇里。 第三次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逆天改命”的机会,差的不是谋划,是用人。 这是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他声东击西,让赵云在箕谷吸引曹魏主力,自己率大军突袭陇右。短短几天,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就投降了蜀汉,剩下的广魏、陇西两郡也岌岌可危。只要守住街亭,堵住曹魏的援军,诸葛亮就能彻底拿下陇右,获得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源,蜀汉的命运就能改写。 可诸葛亮偏偏用了马谡。马谡纸上谈兵,不听王平的劝告,把军营扎在山上,结果被张郃断了水源,全军覆没。街亭一丢,曹魏援军蜂拥而至,诸葛亮只能被迫撤军,刚拿下的三郡又丢了回去。 这次失败,不是诸葛亮的谋划不行,是他错信了“只会说不会做”的人。一场本可“逆天改命”的战争,就因为一次用人失误,成了泡影。 第四次是魏灭蜀之战,蜀汉的“最后防线”,差的不是地利,是骨气。 邓艾率几千残兵,翻山越岭偷渡阴平,一路走的都是无人区,到江油关时,士兵又累又饿,连武器都快拿不动了。江油关地势险要,只要守将马邈凭险据守,哪怕只是拖上几天,蜀汉的援军就能赶到,邓艾的孤军迟早会被消灭。 可马邈呢?他连打都没打,直接开门投降了。邓艾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拿下江油,有了补给和落脚点,接着又拿下绵竹,直逼成都。刘禅见大势已去,只能选择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不是邓艾太神,是马邈太怂。一道本可“力挽狂澜”的防线,就因为守将的“不战而降”,成了“开门揖盗”的通道。 回头看蜀汉的覆灭,你会发现:它不是输在“敌人太强”,而是输在“自己人不给力”——有临阵投敌的叛徒,有情绪化决策的领袖,有用人失误的统帅,有不战而降的守将。 这些“自己人”的失误,比任何敌人的攻击都更致命。因为敌人的刀,你能看得见、防得住;可自己人的“内溃”,往往在你以为“稳了”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 这大概就是蜀汉最让人扼腕的地方:它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每一次机会,都被自己人亲手掐灭了。 历史
蜀汉的四次“致命内耗”:不是对手太强,是自己人总在关键处掉链子 读三国时,总
体元说球
2025-10-01 13:43:45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