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8岁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那时的他还没有成为一名战士,青涩的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很难有人想到,这个有着阳光般笑容的青年背后,却有着异常悲惨的童年。 “雷锋,站桥头那边,给你留个念!”十八岁的雷锋和工友们,参观完长江大桥的建设展览,脸上还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听要照相,他一路小跑过去,站定后,还下意识的抻平了上衣的褶皱。 那时的雷锋,作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来到武汉,眼前这座长江大桥刚通车半年,同事们更是接连发出赞叹:“这桥可真气派!能参与国家建设,真好!”然而,任谁都无法想象,雷锋这笑容的背后,曾是无尽的漫漫长夜! 多年前,年仅7岁的雷锋便成为一个挣扎求存的孤儿,父母及哥哥相继离世,弟弟也不幸饿死,旧社会在他身上留下的不仅是饥饿与恐惧,更是几乎断绝一切希望的残酷;年幼的他,给地主家喂过猪,睡过猪圈,经常挨打,直至流浪乞讨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他不再任人欺侮,获得了读书、工作的机会,他把对旧社会得恨,化作了无限的爱! 1960年抗洪抢险,上寺水库暴雨如注,雷锋和战友们奋斗了七天七夜,当广播里喊:“共产党员突击队集合”时,他不是党员却毅然冲进队伍,身体受伤,鲜血直流,他竟笑着说:这点伤,哪里比人民安全更重要! 而真正体现他细腻情感的,是那默默无闻的微小善举。春节休假时,他凌晨四点就冒着严寒,打扫候车室积雪,给旅客倒热水;发现大嫂车票丢失,默默帮她补票却不留姓名;工厂发的福利,他竟全部送给家庭困难的工友,自己则是啃着冷馒头…… 所有的受助者记得最清楚的,永远是那个背影——穿着洗得发白军装的小个子,总在帮助别人后快步离开,生怕被“逮”住似的。 “他节约到袜子补得看不出原色,却把全部积蓄捐给了素不相识的人!”在他牺牲的时候,人们只是找到了一件打满补丁的大衣,和数本写满心得体会的日记,这些物件沉默地诉说着,雷锋同志是如何将缺失的家庭温暖,转化为对全社会深沉的爱。 这张照片,他笑得那么真,那么暖,突然间,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叫做“永恒的22岁”,他从未想过成为榜样,只是执着地相信,新社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要用每分每秒来回报。 他曾在登记表“家庭人口”一栏写下独身一人,却又在“为谁而活”的回答中坚定写下“为党,为人民”! 这张照片,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个伟大灵魂在成为榜样之前的模样,他的笑,源自历经苦难之后,对美好生活最真诚、最炙热的珍惜与回报!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雷锋精神,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天眼新闻|《雷锋,从未走远》 武汉发布|《大桥见证当代雷锋故事,雷锋精神在此传承》 文|梅林 编辑|南风意史
1958年,18岁的雷锋在武汉长江大桥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那时的他还没有成为
南风意史册
2025-10-02 19:51: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