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表示,前线最缺的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不缺人的事儿,而是人快打光了。 女兵的话绝非危言耸听,从战场的实际损耗就能看出端倪。有西方智库统计,到 2025 年 9 月,乌克兰军队的伤亡人数已经突破 30 万大关,其中阵亡人数超过 7 万。 而最关键的是兵力补充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乌克兰总人口在冲突前约 4100 万,经过这几年的人员流失和伤亡,适合参军的青壮年数量大幅缩水。 之前乌克兰还能依靠志愿者和预备役维持兵力,可现在连预备役的储备都快见底了,2024 年启动的第四轮征兵,连 35 岁以上的男性都纳入了征召范围,即便如此,每个月能补充到前线的兵力也不足 8000 人,而前线每个月的战斗减员就超过 1 万人。 为了凑够兵源,乌克兰的征兵政策已经一再突破底线。之前还能通过体检、学业等理由申请缓征,现在除了严重残疾和必要的民生从业者,几乎没有豁免条款。 街头的征兵点越来越密集,甚至出现了 “强制征兵” 的传闻,有媒体拍到执法人员在地铁站、超市门口检查男性的兵役登记证明,没登记的直接拉去临时体检点。 更让人揪心的是女兵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从前线传回的消息显示,现在乌军部队里女兵占比已经达到 15%,有些后勤单位甚至超过 20%,她们不仅要承担医疗、通讯等传统女性岗位,不少人还得拿起武器直接上战场,那位接受采访的女兵,就是在原本的男兵班减员过半后补上去的。 对比人员短缺的窘迫,无人机等装备的问题反而显得没那么突出。虽然前线确实缺无人机,但美国和欧盟的援助一直在持续,2025 年上半年就交付了超过 2 万架各类无人机,其中包括 1200 架具备攻击能力的 “弹簧刀” 无人机。 乌克兰自己的军工企业也在加班加点生产,本土研发的 “柳叶刀 - 3” 无人机月产量已经突破 500 架,基本能满足前线的日常侦察和小型打击需求。 而且无人机操作手的培训周期短,就算装备损耗了,补充起来也比培养一名合格的步兵快得多,那位女兵就提到,她们班上周刚损失了 3 架无人机,没过三天新的就送来了,可一起作战的战友牺牲后,空缺的位置半个月都没人补上。 兵力匮乏已经开始影响前线的作战部署。之前乌克兰还能在赫尔松、扎波罗热等多个方向保持进攻态势,现在不得不收缩防线,把有限的兵力集中在关键据点。 有些阵地因为实在没人防守,只能放弃外围工事,退守核心碉堡。更严重的是士兵的作战状态,连续作战加上得不到休整,很多人都处于疲劳极限。 那位女兵说她们班已经连续在前线驻守了 47 天,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4 小时,有人甚至在站岗时睡着,这样的状态下,就算有充足的装备,战斗力也大打折扣。 国际社会其实早就注意到乌克兰的兵力问题,北约曾提议帮助乌克兰培训士兵,可培训周期至少需要 3 个月,远水解不了近渴。 还有国家建议乌克兰组建外籍军团,可现在愿意来参战的外国人越来越少,外籍军团的规模从巅峰时的 2 万人缩减到不足 3000 人,而且大多缺乏实战经验,派到前线作用有限。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近期的讲话中也隐晦提到 “人力资源是当前最大挑战”,只是没像那位女兵说得那么直白。 镜头里的女兵说完这句话,低头抹了下眼角,背景里隐约能听到远处的炮声。她的话没有任何修饰,却比任何官方通报都更能反映战场的真实状况。 国际会议的热闹掩盖不了前线的残酷。 在顿巴斯,胜负已不取决于战线推进速度,而是看谁先流尽最后一滴血。 当一支军队开始面临 “人快打光了” 的困境时,所谓的装备缺口、战术部署都成了次要问题,如何保住有生力量,已经成了乌克兰军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这道难题,恐怕不是靠外界的装备援助就能轻易破解的。 信源:新华网. 俄媒,兵源不足令乌军转向全面防御
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
烟雨评社
2025-10-02 20:44: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