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声名鹊起的撒切尔女郎,一上台就把“保英领土”的态度搬到了香港问题上。 撒切尔夫人曾在回忆录中坦白:她考虑过用战争阻止香港回归。 这个念头背后,是刚刚打赢马岛战争的“铁娘子”误以为能用炮舰政策延续殖民旧梦,却迎面撞上中国毫不退让的底线——“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1982 年 4 月的福克兰群岛战争,成了撒切尔夫人最大的底气。当时阿根廷出兵占领群岛,她当即拍板组建特混舰队,万里迢迢跨过大西洋出征,两个多月后竟真的夺回了群岛。 这场胜利让她在国内声望达到顶峰,也让她产生了错觉 —— 既然能打赢远隔重洋的战争,守住近在东亚的香港理应更轻松。她在回忆录里写,那段时间夜里总睡不着,反复琢磨香港的事,甚至让国防大臣连夜开会,研究把马岛的作战模式复制到香港。 英国国防部很快拿出了秘密评估报告,可内容却给了撒切尔当头一棒。当时驻港英军满打满算只有 8000 人,海军只有几艘巡逻艇撑场面,空军连一架战斗机都没有,而对面的中国广东军区光是陆军就有 30 万兵力,导弹部队更是直接瞄准维多利亚港。 更致命的是后勤距离,英国本土到香港隔着 8000 公里,军舰开过来得绕好望角,单是航程就需要一个月,等舰队到了,战事恐怕早就结束了。 撒切尔还曾寄望于美国能出手相助,可美国驻太平洋舰队司令私下跟英国大使明说 “不会蹚浑水”,这让她的军事幻想又破灭了一块。 更现实的问题藏在香港的日常生活里,当时香港 60% 的淡水来自深圳东江,80% 的蔬菜靠广东供应,真要是开战,内地只要把供应阀门一关,不出一个礼拜,香港就会陷入断水断粮的困境。 国防大臣拿着评估报告直言 “这仗没法打,等于跟中国宣战,全世界都不会帮我们”,撒切尔把报告摔在桌上,指甲都快嵌进扶手,却不得不承认马岛那套在香港根本行不通。 军事算盘落空后,撒切尔带着 “以主权换政权” 的方案来到北京。1982 年 9 月的首次会谈上,她一上来就强调 “三个不平等条约有效”,还放话 “没有英国管制,香港就会垮台”,想靠经济威胁迫使中国让步。 没想到邓小平直接亮出底线:“主权问题不容谈判,1997 年必须收回整个香港,要是谈不拢,我们就单方面做决定,甚至考虑提前用其他方式解决。” 这番话让撒切尔当场陷入沉默,后来她走出人民大会堂时不慎摔倒,被外界解读为这场交锋的真实写照。 谈判桌上的拉锯战同样激烈。英方步步为营,一会要求在香港设 “高级专员公署”,想把特区变成准英联邦成员;一会提议外籍人士可担任除特首外的所有高官,试图保留实际控制权;最过分的是坚决反对中国在香港驻军,还煽动香港舆论说 “市民害怕解放军”。 面对这些伎俩,邓小平态度异常坚定,在审阅谈判方案时亲批 “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甚至在记者面前震怒驳斥 “英国能驻军,我们收回主权反而不能,天下有这道理吗?”到 1984 年 7 月,中英谈判陷入僵局,英方拒不接受设立联合小组监督过渡时期。 中方代表周南在午餐会上直接摊牌:“联合小组必须进驻香港,1988 年 1 月 1 日进驻,2000 年结束,这是最后方案,不接受后果你们负责。” 当时正昏昏欲睡的英方团长柯利达猛然惊醒,知道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撒切尔在回忆录里最终承认,从考虑战争到被迫妥协,不是她愿意退让,而是现实根本不允许。香港回归的结局早已注定,所谓的 “军事护土” 不过是殖民帝国落幕前的最后幻想,而中国维护主权的坚定立场,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实力对比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就改变了。当年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最后不得不乖乖地把香港交还给中国,这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信源:央视网新闻频道
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
烟雨评社
2025-10-02 22:44:46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