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军人在完成任务离开这个城市时,全县的人要来送,他们更不理解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向军人鞠躬,甚至理解不了老百姓为什么会哭。 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一段贵州榕江百姓送别救援军人的视频曾引发热议。 有美国网友留言“这看起来像精心编排的表演”,还有人疑惑“只是完成工作,为什么要哭着送别”。 这些评论背后,是中外对“军民关系”的认知鸿沟。 但如果你当时站在榕江老城的街头,看到的会是一场毫无修饰的真情流露,而这一切,都藏在那些被岁月沉淀的细节里。 2025年7月3日的榕江,洪水退去后的街道还留着淤泥的印记,首批7000多名驰援人员要返程了。 从滨江一号到一桥头的3公里路上,数万名群众自发站满两侧,防晒帽和雨伞挤成了彩色的海洋。 月寨村的妇女们连夜煮了6000个红蛋,用侗族最高礼仪给战士挂上红布带,说“这是保平安的”。 花店老板钱增菊加急调来鲜花,哽咽着说“他们连夜帮我们清垃圾、接水电,这点心意算什么”。 车队走走停停,足足用了两小时才走完这段路,车内战士伸出手与群众击掌,车外老人拄着拐杖追着喊“常回来看看”,眼泪混着汗水淌在脸上。 这样的场景从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次生死相托后自然生长的情感。 2008年汶川地震,15名空降兵在4999米高空纵身跃下,当时没有地面引导,没有气象资料,谁也不知道下面是山崖还是河流。 队长李振波后来回忆,跳下去的那一刻,满脑子都是“活着出去,得给老乡们报信”。 这十五个人在震区徒步220公里,六天六夜没合眼,摸清了55个村庄的灾情,为后续救援打开了通道。 更早的1998年,长江洪水冲破九江大堤,决口宽达60米,数万军民扑上去抢险。 战士们背着四五十斤的沙袋往返奔跑,累得直接倒在泥地里睡觉,有的甚至跳进洪水中手挽手组成人墙。 武汉龙王庙闸口,16名党员立下“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在高出地面5米的水位下坚守了80多天。 如今这块牌子还陈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见证着“人在堤在”的承诺。 到了2021年郑州暴雨,常庄水库出现十余个管涌险情,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的战士们连夜扛了一万多个沙袋,3个小时里没人敢歇脚。 白沙镇的积水中,救援队员站在齐腰深的污水里做“人梯”,让老人和孩子踩着自己的肩膀上船,一天下来,他们的手泡得发白起皱,指甲缝里全是泥。 而当地百姓看在眼里,餐馆老板硬要给战士免单,阿姨追着军车塞鸡蛋,说“不收下就不走”。 这些画面里藏着外国人看不懂的答案:中国军人从不是遥远的“执行者”,而是贴在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在西方,军人或许是一份职业,但在中国,军人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信仰。 从长征时红军把半条棉被分给老乡,到如今战士在洪水里筑人墙。 从战争年代的军民同心,到和平时期的守望相助,这份情感穿越了岁月。 那些觉得“不可思议”的外国朋友,如果能亲眼见一次战士冒雨抢险,能亲手接一次老乡递来的热鸡蛋,大概就会明白。 这场送别里没有表演,只有“你护我平安,我念你辛苦”的真心。 就像榕江街头那首回荡的侗族山歌,军民之间的情谊从不需要华丽的辞藻。 军人是鱼,百姓是水,鱼离不了水,水养着鱼。 这便是中国独有的“军民鱼水情”,是刻在血脉里的信任,是藏在眼泪里的答案,更是这个国家最坚实的力量。
苏柳老师说到雪线之上这首歌词,说不但侵权而且违法,歌颂英雄边防军人要靠自己的真本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