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李玉琴到管理所探望溥仪,管理员考虑到两人结婚14年未同房,破例让她留宿一晚,不曾想,同居一晚,李玉琴便萌生离婚的想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历史常常记住的是溥仪的“末代皇帝”身份,人们谈起他时更多想到紫禁城、伪满洲国,真正与他走过一段婚姻的女子,却常常被忽略,李玉琴就是其中之一。 她原本只是长春一名普通女学生,家境贫寒,能上学已经是家人拼尽全力的结果,十五岁那年一场完全不属于她的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 1943年伪满洲国的宫里要挑选年轻女子送进皇宫,学校把女学生的照片送上去,溥仪在一堆照片里圈中了她。 她以为是被选中去进修,天真地还问校长是不是可以免费上学,但很快她就明白所谓的“机会”,是成为溥仪的“福贵人”。 这桩婚事不由分说,家人不同意也无济于事,她被迫穿上礼服走进皇宫,成为一个皇帝的妻子。 在宫里的生活,从第一天起就被规矩束缚,她必须抄写守则,什么都要以“皇上”为中心,不许回家,不许私自理财,不许干涉丈夫的事,她年纪太小,只能忍受,慢慢适应。 溥仪会在心情好的时候陪她看书,偶尔说些体己话,但真正的夫妻生活从未存在,因为身体原因,他无法承担一个丈夫的角色,这段关系更像是单方面的依附,她被要求服从,被要求围绕着他转。 1945年日本战败,伪满洲国解体,溥仪逃亡途中被苏军俘虏,李玉琴被抛在动荡中,几经辗转才回到娘家。 短暂的团聚并没有换来安稳,她在溥修家里寄居多年,生活拮据,甚至连日常的生活用品都要被限制,直到新中国成立,她才凭自己的努力找到保育员的工作,真正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 时间过去了十年,她渐渐适应了普通人的生活,可溥仪的名字仍然存在于她心里,1955年抚顺战犯管理所允许溥仪与家人通信,他托人打听到她的下落,写了第一封信。 信中仍然称呼她为妻子,李玉琴读后泪流不止,李玉琴也给溥仪回了信她说自己盼望有个幸福家庭,鼓励他好好改造。 通信持续了一段时间,她终于决定亲自去看看这个名义上的丈夫,1956年李玉琴踏上了去抚顺的火车,她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见面时,溥仪穿着蓝色囚服,头发已经花白,神态也老了很多,管理所的干部知道他们成婚十四年从未真正同居,出于同情,破例安排他们留宿一晚。 那一晚并没有出现她想象中的亲密,房间里安静得出奇,溥仪坐着看书,不懂得安慰她,也没有表达夫妻之间应有的情感,她在床上翻来覆去,泪水一遍遍流下,十几年来的等待,换来的依旧是冷清和疏远。 她想到自己已经能够独立工作,能够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想到他仍旧沉浸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不会也不能给予未来,想到没有孩子,没有共同的生活,连最基本的夫妻交流都不存在。 天快亮的时候,她已经想明白了,十四年的守候,换来的是一宿的孤独,天一亮,她走出房门,找到了管理所的干部,提出要离婚,溥仪完全没想到,她的决心来得这样突然,但对她来说,这只是长久思索后的结果。 1957年,两人正式解除了婚姻关系,李玉琴后来嫁给了一位工程师,生下孩子,过上了普通人安稳的生活,她把“福贵人”的过去留在了记忆里,不再提起。 溥仪在1959年被特赦,重新进入社会,也组建了家庭,但他在回忆录里只字未提这段婚姻。 李玉琴在晚年说,那一次离婚是她最清醒的决定,历史上的这段婚姻,从未真正开始,却在一夜之间彻底结束。 对她来说,那一夜没有得到期盼的温情,却让她彻底看清了自己要走的路,离婚不是放弃,而是新的开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新闻网——“末代皇妃”李玉琴去世 生前对宫中经历只字不提
1956年,李玉琴到管理所探望溥仪,管理员考虑到两人结婚14年未同房,破例让她留
如梦菲记
2025-10-03 13:45: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