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伊利把牛根生扫地出门,郑俊怀本来很得意,觉得总算把这头“倔牛”赶走了,万万没想到,这一脚竟是放虎归山,给伊利踢出个“头号强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内蒙古草原深处,一个孩子被父母以50元的代价送到别人家中,养父母给他取名牛根生,命运自此与“牛”紧紧相连。 少年时,他先后失去了养父和养母,成了孤儿,为了活下去,他学会了谨慎和忍耐,干过放牛、卖菜、洗碗等零碎活计,在艰难中摸爬滚打。 1978年,他进入呼和浩特的一家奶食品厂做洗瓶工,日复一日,他在刺鼻的碱水和满是碎玻璃渣的瓶子堆里工作,手上的口子常常愈合了又裂开。 别人眼里这是最脏最累的活,他却利用闲暇时间观察生产流程,暗暗学习,夜晚,他点着昏暗的灯读管理书籍,一步一步把自己从工人熬成车间主任,又进入营销岗位。 在营销领域,他展现出极高的天分,1990年代初,他提出的“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广告语,让伊利的冰淇淋和咖啡畅销全国。 短短几年,他带领的团队就掌控了公司大部分的销售业务,客户甚至认为他才是伊利的代表人物,功劳越大,影响力越强,潜在的矛盾也随之滋长。 1999年,伊利管理层动了心思,开始逐步剥夺他的权力,调走他的部下,牛根生先后三次提出辞呈,最终离开待了16年的企业。 这一年,他与几位追随者卖掉股份,凑齐七百多万启动资金,创立了蒙牛,那时的蒙牛可以说“一无所有”:没有工厂,没有奶源,也没有市场。 牛根生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没有急着建厂,而是先建市场,用承诺和信誉拉来订单,再用订单换投资,再用资金建生产线。 为了迅速打响知名度,他喊出“向伊利学习,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表面谦逊,实则借助老对手的名气抬高自己。 创业初期,广告牌被砸、账户被冻结,麻烦接踵而来,他却懂得把危机变成关注,主动把“为民族工业争气”写上包装盒,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 凭借超前的营销和资本运作,蒙牛一路高歌猛进,2002年还在全国排一千多位,短短两年便跃升为行业第四。 2004年登陆香港资本市场,2007年销售额首次超过伊利,成为行业第一,八年时间,从零到巅峰,成为中国商界少见的奇迹。 他的成功不仅靠智慧,也靠胸怀,他始终强调“财散人聚”,在伊利时就把百万年薪分给手下人,在蒙牛,他继续推行高薪酬和完善福利,建立起强烈的团队凝聚力。 2005年,他更是将自己持有的全部股份捐出,成立“老牛基金会”,用于奖励员工、支持教育和慈善,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不只是赚钱的机器,而能成为百年基业。 然而高光背后并非没有考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中国乳业遭到沉重打击,蒙牛不得不销毁三万吨原奶,直接损失十亿元。 危急关头,柳传志等商界朋友伸出援手,帮助渡过难关,这场危机也让蒙牛更加注重质量控制和制度建设,从浮躁的扩张转向稳健的经营。 多年之后,中国乳业格局几经洗牌,伊利与蒙牛并肩而立,成为双寡头,2021年的数据显示,两家合计占据近一半的市场份额,把其他品牌远远甩在后面。 它们的竞争从最初的口水战、广告战,演变为高端化和国际化的比拼。 回望牛根生的一生,他是典型的“逆袭者”,从被卖掉的孤儿到洗瓶工,从草原小伙到乳业教父,他凭借倔强、勤奋和善用人心的智慧,一次次突破困境。 离开伊利本是失意,却成就了另一个巨头,他的故事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郑俊怀当年以为赶走了一头倔牛,没想到放走了一头猛虎,二十余年后,伊利与蒙牛的竞争,不仅造就了中国乳业的繁荣,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企业的崛起。 真正的对手,不是彼此的敌人,而是让你不断变强的磨砺者,牛根生的传奇,不仅属于乳业,更属于整个中国商业史。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时代人物周刊——套现120亿后悄然隐退,牛根生闻到了什么?
这些去世的大佬,看看谁留下的遗产最多?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