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说起芯片这事儿,总觉得像场拉锯战,美国那边卡脖子,中国这边憋着劲儿往前冲。可尹志尧那句话一出口,就让人脊背发凉——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这位物理博士,七十多岁了,还在中微半导体一线折腾,硅谷那二十年经验,让他看透了门道。想想看,全球芯片市场八成高端货都捏在几家巨头手里,结果掌舵的黄仁勋、苏姿丰、陈福阳、陈立武,全是华裔面孔。英伟达的GPU、AMD的处理器、博通的5G模块、英特尔的晶圆厂,这些玩意儿背后,华人工程师的手印到处都是。硅谷二十五万华人技术员,撑起美国半导体七成顶尖技术,从八十年代的刻蚀机原型,到如今的AI加速器,哪样离得开他们?这不光是数字堆出来的事儿,而是实打实的贡献。尹志尧早年从北大硕士跳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八十年代进英特尔,第一天就傻眼——部门组长、经理,全是华人。单元操作那块儿,光刻、等离子体刻蚀、薄膜沉积,华人领头;工艺集成也一样,关键工程师清一色东方面孔。他后来在泛林半导体和应用材料干了十几年,手把手调激光设备、优化气体流量,帮美国从微米级冲到纳米级。回国前,他算过一笔账:美国半导体设备崛起,大部分靠中国留学生。这话说出来,搁谁听都得掂量掂量。芯片断供是疼,可要是这些专家一走,根基就晃了。 想想美国,H-1B签证一开,全球精英蜂拥而至,印度人、欧洲人、中国人,混一块儿拼创新。中国呢?起步晚,实验室设备落后,经费紧巴巴,八十年代不少牛人背井离乡,拖箱子飞硅谷。邱教授这比喻接地气,就差没说美国像菜市场挑菜,中国像自家后院薅草。结果呢?硅谷的多元团队,华人占大头,贡献直奔七成。黄仁勋从台大电气系出来,搞英伟达,推出GPU革命;苏姿丰台大电机毕业,救AMD于水火,锐龙芯片一度压英特尔一头;陈福阳从MIT博士,博通并购狂人,5G专利堆成山;陈立武马来西亚华人,麻省理工核工程硕士,2025年3月上任英特尔CEO,盘后股价蹿11%。这些不是巧合,是美国全球网罗的成果。中国十四亿基数大,但选拔池子小,高端人才密度低。邱教授在课堂上总爱举例,航空、半导体,中国市场第二大,却人才跟不上。硅谷那头,华人从测试员干到首席设计师,主导专利输出,芯片良率一提再提。尹志尧说过,美国纠结老工艺极限,中国已经在新赛道起步。这话听着像气话,其实是实情。 人才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土壤和阳光。美国那套组合拳,高薪、资源、宽松环境,外加签证便利,八十年代末就吸走大批华人。尹志尧1984年进英特尔,亲眼见华人团队组装离子注入原型,手动固定真空管,优化精度。九十年代H-1B高峰,申请者排队递简历,落地就上项目。华人不光填坑,还推迭代,从光刻辅助到AI设计,七成顶尖技术有他们的影子。邱教授的观点补刀:美国从七十亿里挑,中国从十四亿里抠,差距不是一天两天。结果,硅谷华人工程师扎堆,实验室日志、模拟结果,全是他们的手笔。博通5G模块迭代,天线集成反复调,波形跳动间就是华人团队的功劳。英特尔节点优化提案,也出自华人工程师的笔下。尹志尧2023年在珠峰会上直言,美国卡中国没道理,也没好结果,因为领军人物多回国了。 转折来得突然,2020年技术封锁一落地,硅谷华人开始打包。回国人数那年首超出国,2022年破百万。尹志尧2004年就先迈步,六十岁回上海创办中微,三年破专利壁垒,批量产关键材料,全球独家。2024年财报一出,他放弃美国籍,恢复中国籍,八十一岁了,还在推介质刻蚀机。这不孤例,施一公从普林斯顿回西湖大学,带国际科研模式;张寿武从哥伦比亚回北大,推公式教学生。孙楠2020年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归来,四年搞五十多款顶尖芯片。曦智科技的光子芯片,算力密度千倍电子芯片;晶旭科技的氧化镓滤波器,全球首批量产,海归王钢领队。福建龙岩半导体园,生产线满负荷,转的都是回流人才的活儿。中国政策跟上,上海超级智能实验室开千万年薪,地方推“人才飞地”,补贴住房。结果呢?半导体人才储备年增20%,美国到2030年缺六万七千。 邱教授的比喻,现在看有点变味。中国不光十四亿,还在全球挖人。德国推技术移民法,日本搞特别高度人才计划,各国抢得头破血流。可中国有市场大、产业链全的优势,量子计算、AI大模型,回流人才一涌,跑出超车速度。尹志尧团队转向新工艺,验证参数,硅谷还在老路纠结。2025年,集成电路设备市场中国占全球三分之一,销售额366亿刀,年增29%。广东的行动计划,2023到2025年,砸资源养集群。越南、印度也跟风建厂,可中国领跑新兴领域。人才回流不光带技术,还带管理经验,西湖大学、北大实验室,年轻人脑暴量子模型,创新土壤肥沃。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
陌上花开心境
2025-10-03 22:36:58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