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的北宋进士:吾心已许,便不相负 北宋刘庭式考中进士后,已订婚约的娘子因病

历史趣闻社 2025-10-04 00:13:27

一诺千金的北宋进士:吾心已许,便不相负 北宋刘庭式考中进士后,已订婚约的娘子因病失明。女方因家贫而如今又失了明,不敢再提婚约,旁人都劝他另娶高门,他却笑道:“吾心已许之矣。”这话传到街坊邻里耳朵里,不少人都暗地里摇头——放着满京城的名门闺秀不娶,偏要守着个眼盲家贫的“未婚妻”,这新科进士怕不是读书读傻了? 刘庭式没把这些闲话当回事,反而第二天就换了身旧布衫,提着两匹素布和一袋新米,亲自往女方家去了。那时候他还没中进士时,常往这农家小院跑,姑娘总端着热粥等他苦读归来,临走塞个烤玉米让他垫肚子。如今院子里的篱笆还是老样子,只是少了往日姑娘迎出来的身影。 开门的是姑娘的老父亲,见了他慌忙抹泪:“刘公子,我们家配不上你了,这婚约作数不得。”里屋传来姑娘怯生生的声音,带着哭腔:“刘大哥你走吧,我看不见了,会拖累你的。”刘庭式往屋里走了两步,对着帘后轻声说:“当年你不嫌我穷,天天给我送粥;现在我中了进士,怎能嫌你看不见?”他顿了顿,声音格外坚定,“我说过要娶你,就一定娶。” 没过多久,刘庭式真的办了婚事。没有八抬大轿,没有锣鼓唢呐,只租了个小院子,请了女方亲戚和说媒的老婆婆,两桌菜不过是炒青菜、鸡蛋羹,加一盆炖肉还是特意买的。席间有人半开玩笑问他亏不亏,他给妻子夹了块肉,笑着回:“我娶的是心里认定的人,不是给旁人看的,有什么亏?” 婚后的日子全是细碎的暖。刘庭式每天早起熬粥,总熬得稠稠的——他记得姑娘爱这口。白天去衙门当差,下班必绕远路买西街的桂花糖糕,揣在怀里捂热了带回家。他会坐在妻子身边,把衙门里的新鲜事讲给她听:“今天有百姓来告状,邻居占了他的地,我们查清楚还给他了,他非要送鸡蛋呢。” 后来刘庭式调任密州通判,同僚劝他把妻子留在老家,免得让人说闲话。他却雇了辆最稳的马车,车厢垫满棉絮,还备了小炉子,一路上给妻子讲风景:“前面麦田金黄金黄的,像你以前织的布;天上燕子叫得欢,跟老家的一样。”到了任上,有人背后指指点点,说他迟早会厌弃盲妻,他从不辩解,只是每天牵着妻子的手散步,买东西时细细描述:“这西红柿软软的,那黄瓜带刺儿,生吃甜滋滋的。” 街坊们慢慢变了态度。杂货铺张掌柜见过他蹲下来给妻子系鞋带,轻声说“这样走路不硌脚”,后来再有人说闲话,他就忍不住反驳:“这才是真男人,重情义!”以前劝他另娶的同乡路过任所,看见他陪着妻子晒太阳剥橘子,羞愧地低下了头。 妻子后来在密州病逝,刘庭式守丧一年多,始终不肯再娶。当时的密州太守正是苏轼,见他哀痛不减,忍不住问:“哀生于爱,爱生于色,你的爱和哀从哪来?”刘庭式端着酒杯,平静地回答:“我只知道失去了妻子。她有眼睛是我妻,没眼睛也是我妻。若因美色生爱,那街边招摇的女子岂不是都能做妻?” 苏轼听完深受触动,后来专门写了《书刘庭式事》记载这段往事。这篇文章让刘庭式的故事传遍天下,《宋史》也把他写进了《卓行传》,历代章丘县志更是将他列入“义行”栏目。有人说他傻,可这份“吾心已许”的坚守,恰恰是最珍贵的初心。 出处:苏轼《书刘庭式事》、《宋史·卓行传》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王一凡

王一凡

1
2025-10-04 02:06

这才是真夫妻,两不相负。

猜你喜欢

历史趣闻社

历史趣闻社

社内趣闻,笑看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