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新型啃老”越来越普遍,表面看着是家庭和谐,岁月静好,实则藏着让人揪心的隐患,我觉得应该好好重视,不然好多家长都被这份“安逸”蒙在鼓里。 就说我办公室的李姐吧,她退休前在银行做管理,现在每个月能领1.3万的养老金,可这钱刚到账,她雷打不动第一件事就是给女儿转5000,跟发“工资”似的准时。 之前我忍不住好奇问她:“李姐,你女儿天天在家不上班,就不觉得日子过得空吗?”她却笑着摆手,语气里满是纵容:“空啥呀,她都五年没碰过工作了!”原来她女儿大学毕业时,好不容易进了家互联网公司,结果干了一年就赶上裁员,被辞退那天,直接把招聘APP全删了,再也没打开过。一开始还跟李姐说要考公务员,买了一堆复习资料堆在书桌前,可到了报名截止日,人还窝在沙发上追偶像剧,轻飘飘一句“命里就没吃公家饭的运,折腾啥”,就把考公的事抛到了脑后。 我见过她女儿几次,每次都是打扮得光鲜亮丽:戴着新款墨镜,肩上挎的包是当季爆款,逛起商场来脚步轻快得像公园里遛弯的猫,手里还拎着刚买的奶茶,一点都看不出是“没工作”的人。李姐还总跟我们炫耀,说她们母女俩最爱旅游,去年一年就去了三亚、大理、厦门三座城市,朋友圈里全是海滩日落、街头小吃的照片,配文不是“今日份惬意”就是“享受生活”;平时也总往商场跑,试衣服、喝网红咖啡、买进口零食,买单时账单上的数字跳得比心电图还快,她女儿却眼都不眨。李姐说,女儿拿到那5000块,先交完自己的社保,剩下的全当零花钱挥霍,还总跟她说:“妈,这样多自由啊,比在办公室朝九晚五打卡舒服多了,还不用考公复习到半夜胃酸反流。” 李姐手上还有些退休前攒的积蓄,平时把自己的小日子安排得挺利索,唯独在女儿身上格外大方。每个月发养老金那天,她都会先泡杯菊花茶,坐在沙发上慢悠悠地打开手机银行转账,手指点屏幕的动作轻柔得很,跟喂家里的宠物猫似的。她女儿一收到钱,要么立马订机票酒店,要么打开购物车清空,偶尔会给李姐发个语音说“谢谢妈”,声音里全是懒洋洋的满足感,连句正经的关心都没有。有次我在商场碰到她女儿,忍不住问:“姑娘,怎么不出去找份工作试试呀?年轻人多闯闯多好。”她却耸耸肩,语气满是无所谓:“外头竞争那么激烈,天天加班还受气,干嘛跟自己过不去?趁现在我妈能帮衬,享享清福不好吗?”这话正巧被赶来的李姐听见了,她还帮着女儿圆场:“现在年轻人都这么活,咱们老辈不懂,只要她开心就行。” 我实在忍不住劝李姐:“你现在身体好,能帮衬她,可日子一天天过,早晚有你帮不动的时候。万一哪天你俩需要人照顾,她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怎么办啊?再说工作哪只是赚钱,那是跟社会连着的线啊,线断了,人很容易迷路的。”结果李姐白了我一眼,说我瞎操心:“这事儿现在多常见啊!我邻居家儿子不也一样,天天在家靠父母的钱打游戏、买装备,日子过得跟度假似的,人家父母还觉得挺好呢!”她还说,女儿在家的时候,俩人会一起做饭,厨房里飘着红烧肉的香味,还能聊聊电视剧,“总比我一个人孤单养老强,热闹!” 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她女儿现在的社交圈,除了几个聊八卦的微信群,就是购物APP的客服对话框,朋友圈里发的不是美食照片,就是新买的衣服包包,连个正经的朋友聚会都没有。去年春节,她本来约好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临出门前突然说不去了,理由是“太累,不如在家刷剧吃零食舒服”。李姐还帮着找补:“没事,我女儿聪明,知道怎么享受生活,不跟别人瞎凑热闹。”可我想起自己年轻时,为了赶项目加班到半夜,眼睛酸得直流泪,手指敲键盘敲出了老茧,当时觉得苦得不行,现在回头看,那些日子全是本事的积累,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再看李姐女儿,五年下来,会的还是大学时学的那点皮毛,可职场行情跟潮水似的,新技术、新规则更新得飞快,她早就跟不上趟了。 这种新型啃老,真不是“花父母钱”那么简单。它藏在每天的柴米油盐里,像一笔看不见的“债务”:李姐的养老金本是安度晚年的保障,现在却成了女儿的“固定月供”;她女儿表面过得惬意自在,可骨子里早就没了面对社会的底气和能力,连最基本的抗压性都没有。等哪天李姐身体不好了,帮不动了,她女儿手里没技能、心里没底气,连份能糊口的工作都找不到,到时候才真的叫天不应叫地不灵。更让人担心的是,现在不少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家长觉得“我养得起”,孩子觉得“我过得舒服”,可谁都没想过,这份“舒服”,早晚要还的。
我爸刚办完退休,闲下来还没半个月,我弟弟就提着两瓶酒上门了。饭桌上,他有点不好意
【6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