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团突然全体撤离,这让中国的原子弹研究陷入了绝境,然而就在一片愁云惨淡中,一位苏联专家却偷偷留下一句话:“你们有王淦昌,就足够了!” 这句话,让在场的中方人员 很困惑。 当时中国的核事业,几乎是在苏联的帮助下白手起家的。从专家到图纸,再到关键设备,都离不开苏联的援助。 现在,苏联不仅带走了所有专家,还销毁了关键图纸,撕毁了上千份援助合同。 没有了“拐杖”,中国的原子弹事业,仿佛一个刚学走路的婴儿,被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所有人都觉得,项目可能要就此搁置,至少要推迟十几年。 但他们不知道,那个苏联专家口中的王淦昌,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 王淦昌,早已是世界级的物理学大师,是当时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 1959年,他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领导一个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新的基本粒子,震动了世界物理学界。 这项成就,足以让他站上诺德奖的领奖台。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纸来自国内的密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61年的一天,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了王淦昌,只问了他一个问题:“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想请你参加,但这个任务要绝对保密,你要放弃你的名字,彻底消失,你愿意吗?” 放弃名字,就意味着放弃过去所有在学术界积累的荣誉。 王淦昌几乎没有犹豫,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 从此,物理学界再无王淦昌,在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多了一个叫“王京”的科研主任。 当时,原子弹研究最大的技术难关,就是选择何种引爆方式。 一种是技术简单的“枪法”,但威力小,材料利用率低;另一种是技术极其复杂的“内爆法”,威力巨大,但技术门槛极高。 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用了“内爆法”。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以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能搞出“枪法”原子弹已是极限。 在方案抉择会上,所有人都面色凝重,王淦昌却猛地一拍桌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们必须一步到位,直接搞内爆式!”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一条最艰难、也最伟大的道路。 在之后的一千多个日夜里,王淦昌带领着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了一万多次的复杂计算,进行了上百次的模拟试验。 他们住着地窝子,喝着苦咸水,很多人因为营养不良,全身浮肿。 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戈壁深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 这一声巨响,宣告了苏联专家的预言成真。 而创造这个奇迹的“王京”,却依旧默默无闻,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这位隐姓埋名的大国元勋,就是曾经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物理学巨匠,王淦昌。 他用一生的荣誉,为国家换来了一张进入世界顶级俱乐部的入场券。 【消息源自:《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却造出大国重器》2023-10-01 光明网】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14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