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个出身法国名门的老人,会把大半生都耗在中国的黄土地上,还把自己活成了“中国的孩子”。 这位名叫米里拜尔的法国人,有个很亲切的中文名米睿哲,祖上可是法国空军司令,按说这辈子该在巴黎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他偏偏在1976年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落后的中国。 刚到西安的时候,米里拜尔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当教授,教法语。那会儿中国刚从特殊时期走出来,不少学生天资聪颖,却因为家里穷,连一本像样的法语词典都买不起,更别提去国外深造了。 每次看到学生们盯着课本上“国外名校”字样时眼里的光,再想到中国急缺外语和专业人才的现状,米里拜尔心里就不是滋味。他没多想,干脆从自己的积蓄里挤出钱来,先是帮几个学生买了参考书,后来干脆下定决心:要送这些有潜力的孩子出国读书。 可资助留学不是小数目,就算他出身不错,那点家族津贴也经不起这么花。但米里拜尔有自己的办法,他把巴黎的老宅租了出去,自己在西安住学校分配的老房子,家具简单到只有一张床、一张书桌,身上常穿洗得发白的旧衬衫,一日三餐不是面条就是馒头,连块像样的肉都舍不得多吃。 别人劝他对自己好点,他总笑着摆手:“学生们的学费可比我的饭重要多了。”就这样一笔一笔攒,一年一年帮,四十多年下来,经他手资助的学生竟然有七十多个,遍布法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名校。 最让人动容的是,米里拜尔资助学生从来没提过任何要求,唯独在每个孩子出国前,会认真地盯着对方的眼睛说:“去学真本事,但别忘了回来,中国需要你们。” 他不是要绑住孩子们的前途,而是太清楚当时的中国多缺人才——那些年他走了大半个中国,见过偏远山区的孩子连学都上不起,见过工厂里因为技术落后卡了脖子,他想让这些留学生成为“种子”,把国外的知识带回来生根发芽。 后来这些学生果然没让他失望,有的成了高校里的教授,有的投身中法贸易搭桥,还有的扎根边疆做了外语老师,每次回来探望他,都会像汇报成绩一样讲中国的变化,这时候米里拜尔的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 更让人佩服的是,米里拜尔在学校任教几十年,从来没接过学校给的工资。校长多次把工资条塞到他手里,都被他原封不动退回去,他说:“我有房租和津贴够活了,这些钱留着给学校修实验室、给贫困生交学费更有用。” 他的生活简朴到近乎苛刻,却在看到学生有困难时从不犹豫:有个学生家里突发重病,他立马拿出攒了半年的房租钱;有个学生申请学校缺推荐信,他熬夜写了十几页,连格式都改了三遍。2014年他当选“中国好人”,领奖时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衬衫,对着镜头只说了一句:“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米里拜尔对中国的感情,深到连身后事都早早做了安排。晚年他身体越来越差,却瞒着所有人签了遗体捐献协议,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给西安交大医学院做科研。侄子从法国赶来劝他,说“家族不该这样安葬”,他却很坚定:“我在中国活了一辈子,死了也要为中国的医学做点贡献,这样才算真的留下了。” 2015年他在西安去世,享年96岁,葬礼上来了几十个他资助过的学生,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束白菊,哭着说“米老师,我们都回来了”。 直到现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还留着他当年坐过的旧书桌,上面刻着一行淡淡的法语,翻译过来是“这里是我的家”。米里拜尔这辈子没在中国留下任何财产,却留下了七十多个扎根中国的人才,留下了跨越国界的善意。 他用四十年的时光证明,无私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别人的国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牵挂,哪怕自己过得再简单,也要把光和热都送出去。这样的人,不管来自哪里,都值得被永远记住。
很多移民美国的人,没看过北美崔哥那“断子绝孙”的演讲。要是早看了,不少人得琢
【2评论】【4点赞】
平凡人
哪里都有高尚的人,
凹凸时杰
受人恩惠必有所求。借用董小姐的话:海归里面有间谍,我无法分辨,所以不用。
沙漠之狐
[赞][赞][赞]
好运来
这是菩萨,不是凡夫俗子
用户10xxx01
西外应该立个铜像记念这位尊敬的老人!
冲锋陷阵
[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