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修墙、约旦驱逐、科威特拒之门外,加沙停火后,超十万哈马斯成员及家属的容身之处

绝世剑王 2025-10-06 16:11:01

埃及修墙、约旦驱逐、科威特拒之门外,加沙停火后,超十万哈马斯成员及家属的容身之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截至目前,以色列已基本实现对加沙城的合围,哈马斯的正面临瓦解的危机。 尽管哈马斯的成员数量已从巅峰时期缩减至不到两万人,其中骨干分子仅剩数千,如果将其家属纳入统计,需要进行安置的人数超过十万人。 特朗普主导的 “20 点计划”,虽提出为有意离开的哈马斯成员开辟安全撤离通道,却未明确指定具体的接收国家。 而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加沙周边的阿拉伯国家,还是其他区域的国家,对接纳这一群体均持消极态度。 依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加沙地区大部分房屋在冲突中受损毁坏,水资源供给量仅为战前的四分之一,超三十万名慢性病患者正面临药品匮乏的困境。 而对于与哈马斯存在关联的人员而言,选择留在加沙,就意味着今后要艰难维持生计,同时还要应对以色列持续推进的安全排查;若选择离开,又面临着不知去哪里的困境。 阿拉伯国家之所以对接纳哈马斯关联群体持排斥态度,背后是深刻的历史创伤记忆与现实层面的安全考量。 约旦的经历非常典型,1967年,约旦接纳了数十万巴勒斯坦难民,然而其中的巴解组织却逐渐介入约旦内政,甚至实施了试图暗杀国王、谋害首相的极端行径,最终引发约旦大规模的镇压行动。 这段惨痛的过往,让约旦在此后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明确表态不愿再次接收此类人员。 埃及的表现也是耐人寻味,不仅在与加沙相邻的边境区域修建了比以色列这边更为密集的隔离屏障,公开表示拒绝接纳哈马斯成员。 一方面,埃及担忧武装分子会借难民身份潜入本国境内,随后从西奈半岛向以色列发起袭击,进而引发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另一方面,埃及自身正承受着风险此前曾有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因不满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和解,策划了多起针对埃及的袭击事件。 当年部分巴勒斯坦人支持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科威特在战后将境内绝大部分巴勒斯坦难民驱逐出境。 黎巴嫩接纳巴勒斯坦难民后,这些难民长期掌控了黎巴嫩南部区域,成为诱发该国战乱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阿拉伯国家普遍认为,接纳这类难民可能会间接为以色列的 “强制迁移” 策略提供助力。以色列专门设立了 “自愿移民事务局”,推动加沙民众向非洲地区迁移,这一举措被埃及、沙特等国斥责,阿拉伯国家自然不愿成为这一过程中的 “协助者”。 哈马斯关联群体构成的复杂性,外界常常将哈马斯简单等同于 “武装分子”,但事实上该群体的构成极为多元:其中既包含作战人员,也有负责行政事务的管理人员、提供后勤支持的辅助人员,且在其家属群体中,还存在大量无辜平民。 即便是以色列自身,也无法对这一群体进行精准甄别,接收国想要区分更是难如登天,也就导致接纳风险大幅攀升。 特朗普的 “20 点计划” 虽允许哈马斯成员 “自愿离开”,却未协调好任何一个接收国家,且该计划中 “由美国接管加沙、推动民众向外迁移” 的思路,遭到了阿拉伯国家的集体抵制。 阿拉伯国家自主提出的530亿美元加沙重建方案,将重心放在 “让巴勒斯坦人留居故土” 上,却未对哈马斯成员的具体安置作出规划,再加上以色列的反对以及停火协议尚未最终敲定,这一方案难以真正落地执行。 欧洲或许是潜在的接收区域,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仅表态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并未承诺接纳相关难民,况且欧洲自身在难民融合问题上已引发诸多社会争议,大规模接收哈马斯关联群体的可能性也不大。 阿拉伯国家选择拒绝接纳,并非出于 “冷漠”,而是基于历史教训与现实风险作出的理性抉择;国际方案存在局限性,也让问题变得棘手。 其实,无论是哈马斯成员,还是加沙的普通民众,他们真正渴望的从来不是 “他国的收容安置”,而是 “在自己的故土上过上安宁的生活”。

0 阅读:119

猜你喜欢

绝世剑王

绝世剑王

绝世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