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方为何会突破限制,向中方提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很明白,所谓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

烟雨评社 2025-10-06 17:45:13

俄方为何会突破限制,向中方提供重型发动机?因为俄方很明白,所谓中国发动机存在动力短板,这个瓶颈对中方来说不会是永远的阻碍! 俄方最近主动松口,说要向中方提供包括 PD-26 在内的重型发动机,甚至连复合材料机翼这类关键零部件都愿意供应,这波突破限制的操作,让不少人好奇背后的原因。 其实答案很简单,俄罗斯心里门儿清,中国现在的发动机动力短板只是暂时的,与其等着中国彻底突破后失去合作机会,不如现在主动递出橄榄枝,还能换得实实在在的战略与经济收益。 先看俄罗斯的处境,就知道这步棋早有预谋。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罗斯航空业实施了十余轮严厉制裁,原本为 MC-21 客机配套的普惠发动机断供,俄罗斯只能加急推进国产 PD-14 发动机的量产。 可失去欧美市场后,俄罗斯航空工业的产能消化成了大问题,PD-14 发动机即便 2025 年能产出 30 台,远期规划的 160 台年产能还是面临滞销风险。 中国恰好是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场,正在研发的宽体客机和伊尔 - 100 级别的运输机,都需要大推力发动机,这种需求对接让俄罗斯看到了翻盘的机会。 俄罗斯高层的表态里藏着更深层的考量。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公开说 “一旦中国新型宽体飞机可用,我们这边就会交付”,普京也亲自督促 PD-26 发动机研发,强调这是 “俄罗斯自主研发的首款高推力航空发动机”。 他们很清楚,中国的发动机短板正在快速补齐,歼 - 20B 已经装上推重比超 10 的涡扇 - 15,推力达到 181 千牛,连美国 F-119 发动机的实际性能参数都被比了下去。 民航领域的长江 1000A 发动机也在推进认证,2027 年就能完成,推力 130 千牛的指标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留给俄罗斯的窗口期并不长。 技术互补的现实需求更是关键。中国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早就实现 T800 级量产,而俄罗斯正计划给 PD-14 发动机换用宽弦复合材料风扇叶片;俄罗斯擅长的高压涡轮技术和大推力发动机设计经验,又能为中国 CJ-2000 这类宽体客机发动机研发节省时间。 这种双向补给在西方封锁下显得格外重要,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公司总设计师伊诺泽姆采夫就透露,PD-35 发动机 2025 年要进行飞行试验,这款 33 至 40 吨推力的机型,正好能和中国正在攻坚的大推力型号形成技术呼应。 美国的技术封锁反而成了中俄合作的催化剂。之前美国曾暂停 C919 所用 LEAP-1C 发动机的出口,让中国更坚定了 “供应链备份” 的思路,而俄罗斯的 PD-26 发动机推力达 26 吨,刚好适配宽体客机和大型运输机,能成为可靠的替代选项。 对俄罗斯来说,向中国输出技术不仅能获得研发资金,还能借助中国市场分摊成本,毕竟 PD-35 和 PD-26 的研发需要巨额投入,单靠俄罗斯国内市场根本撑不起。 俄罗斯的算计里还有长远的战略考量。他们知道中国发动机研发从不会被短期合作拖住脚步,涡扇 - 15 从 90 年代起步,历经二十多年迭代才实现量产,这种韧劲让俄罗斯明白,即便现在不提供技术,中国迟早也能突破。 与其错失机会,不如主动绑定,通过联合开发下一代发动机,在 “非西方技术生态” 里占据一席之地。就像曼图罗夫强调的 “俄罗斯是唯一能自主生产所有飞机零部件的国家”,这种表态既是展示实力,也是在向中国释放合作诚意。 现在中俄的合作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买卖关系。中国稳定供应稀土、钛合金等关键材料,俄罗斯输出发动机技术,双方还计划联合开发面向 “一带一路” 的客机。 俄罗斯很清楚,这笔合作不是单向的技术施舍,而是在合适的时间抓住了共赢的机会。毕竟中国的技术突破速度有目共睹,从涡扇 - 10 到涡扇 - 15 的跨越只用了十年,谁都不想等到中国完全不需要外部技术时,再后悔错失了合作的最佳时机。 未来,中国有可能会少量购买俄罗斯的PD-26发动机,作为相关商业重型发动机技术的参考,但是,将来翱翔在国际商业领域的中国C929双通道宽体大飞机的发动机,一定是中国完全国产的重型发动机,这只是时间问题! 信源:观察者网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