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政论文以史鉴今的居多。 也就是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当世提供参考。 比较突出者如司马氏的《资治通鉴》。以镜正容,以史纠错。 这种政论文的逻辑是:行仁政,则成;反之,则败。这在历史上是验证过的。凡验证过的逻辑推导就是真理。 这也是古文用典泛滥的原因,有些“典”还是假的,比如砸缸救人、凿壁偷光等等。 这种逻辑对不对呢?应当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欠缺一种理论支撑。 举个例子。苏东坡的《始皇论》,就把秦亡之因归于一是重用宦人李斯为相,小人当道,君子不容。其二是法制严苛,以暴制暴非取胜之道。 读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秦之亡是有着时代背景的,秦表面上统一了全国,但它一改春秋战国时的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其最大的隐患是地方对中央的忠诚度不高,因为不是一家人嘛,隔岸观火,静观时局的思想绝对是多数,那些妄图复辟的旧国陈僚一定在等待时机死灰复燃。楚国项家就是一例。 至于用李斯专政,法制严苛等问题当然是秦亡的原因,但非主因。 以苏东坡的政治眼光,难道他不知秦亡的罪魁祸首吗?当然知道,但时代的局限不允许他提出“分封或郡县孰优孰劣”的拷问。 另外,北宋神宗年间的“党争”已然显现,亲贤臣,远小人,这是苏东坡这些自诩“贤能”者的呐喊,凡不同政见者皆是小人朋党,这是什么神逻辑? 至于法制严苛论,也是有感于宋一朝“抑武重文”这一国策而言,通一遍中国史,文人日子最好过的就是宋朝,那是一个谁也敢说的时代,那也是一个谁也敢乱说的时代。宋代发明纸版印刷术是有原因的。 文人无罪,最多发配,换了新主,重新归队。 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争斗,谁对谁错?你不站在当时的时代中去思考这个问题,而是以现代视角去评判,你岂不是流氓一个? 有些人打悲情牌,认为王安石是改革派,最后受打击,他就是末路英雄,这种思维是荒诞的。 有人认为苏东坡一生都在贬谪的时光里度日,穷且不坠其志,这样的文学大咖也是悲情的,是英雄,面对这种思想,我也只能呵呵。 文豪不等同于政治家。 南唐后主李煜的文学贡献何其之大,“剪不断,理还乱”,“独上西楼,月如钩”这些词多美啊。 可惜,他不是好皇帝,是亡国之君。 诗仙李白,不是不想当官,奈何性格使然,喝醉了酒不知姓李,这种人在官僚体制中如何生存?
中国历代的政论文以史鉴今的居多。 也就是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当世提供参考。 比较
忽说九八道
2025-10-07 09:45: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