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恐怕连张艺谋都心服口服,董宇辉作为总导演的西安中秋晚会出手即巅峰,1个半小时总观看人次达到了1137万,评论区直呼“没看够”、“恨太短了” 这场被网友称为“最有文化的中秋晚会”,背后藏着董宇辉对家乡的深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执念 2024年中秋夜,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紫云楼下,董宇辉第一次站在导演位。这场由西安文旅局联合平台打造的晚会,没邀流量明星,嘉宾是方锦龙的琵琶、于赓哲的唐史、李梅的秦腔。1个半小时直播里,观众跟着他看盛唐月夜,听历史细节,最终1137万观看量,刷新平台中秋晚会纪录 董宇辉是陕西渭南人,小时候在农村过中秋,最盼奶奶给的五仁月饼,最爱听老人讲嫦娥的故事。这次接任务,他只提一个要求:“环节要贴紧西安的根”。于是有了紫云楼当背景的舞美,灯光模拟盛唐月光,舞台摆唐代案几烛台;有了方锦龙弹《春江花月夜》,指尖流转像吹过千年盛唐风;有了于赓哲拿唐代月饼,讲“古人中秋拜月、赠桂花酒”;有了李梅穿戏服唱《三滴血》“虎口缘”,高亢嗓音撞进观众心里,评论区刷满“秦腔太震撼” 董宇辉没闲着,一会儿站舞台中央念李白“举头望明月”,一会儿坐嘉宾身边问“秦腔拖腔像盛唐长叹不”,总结时引苏轼“但愿人长久”,说“中秋团圆是心里的牵挂,像西安城墙守着回家的人”。晚会结束后,西安文旅局统计,国庆大唐芙蓉园游客量同比涨32%,80后90后占65%,很多人说“是晚会让我想来看盛唐的月” 为什么董宇辉的晚会能让1137万人“没看够”?原因有三: ① 不用流量凑数,嘉宾都是“真有活”的文化人。方锦龙的琵琶弹到心坎里,于赓哲的历史讲得像故事,李梅的秦腔吼出秦人的魂,比流量明星有吸引力 ② 环节设计“接地气”。访谈像朋友聊天,董宇辉问于赓哲“您小时候中秋吃什么”,问李梅“秦腔哭腔怎么练的”,观众跟着听故事 ③ 董宇辉的“家乡感”。他说自己是“陕西娃”,讲小时候的中秋回忆,念陕西的诗词,真诚让观众觉得“像跟老家朋友过中秋” 这场晚会的意义,远不止1137万观看量。它证明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用对方法能走进年轻人心里。董宇辉的聪明,在于没把传统文化“包装”成高大上,而是用流量当“桥梁”,把大唐月光、秦腔吼声、诗词温度,直接送到千万人面前。他是陕西娃,懂家乡文化有多深;他是主播,懂观众想听什么。未来挑战是怎么复制成功——比如做西安春节晚会?带火陕北腰鼓、关中皮影?但这场晚会已经给了答案:真诚加底蕴,就是最好的文化输出 有网友说“别人办晚会是凑热闹,董宇辉办晚会是给传统文化发‘流量入场券’!秦腔一开口、诗词一出口,才懂什么叫‘让盛唐活在当下’,1137万人没看够太正常了——这哪是短,是意犹未尽啊!”这句话戳中了核心,他不是办晚会,是给传统文化“开后门”,让更多人走进来 我觉得董宇辉的晚会打动人,是因为把“爱家乡”写进每一个细节。没有浮夸特效,没有流量炒作,只有秦腔的吼、诗词的念、盛唐的月,还有陕西娃对家乡的深情。这样的晚会,怎么会看够呢? 你看完这场晚会最被哪个细节打动了?是秦腔的震撼还是诗词里的乡愁?
这次恐怕连张艺谋都心服口服,董宇辉作为总导演的西安中秋晚会出手即巅峰,1个半小时
星星不吃瓜
2025-10-07 18:20:08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