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再次发出震撼言论,语出惊人:“日本若继续这样下去,迟早会从世界上消失!”更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0-07 18:32:38

马斯克再次发出震撼言论,语出惊人:“日本若继续这样下去,迟早会从世界上消失!”更细思极恐的是,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或许会有300亿到500亿台人形机器人,数量是人类的3到5倍!” 今年年初,日本总务省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全年新生儿数量首次跌破70万大关,死亡人数却飙升到接近170万。 一进一出,净减少了将近10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都有一座坐满了人的东京巨蛋,悄无声息地“蒸发”了。 去年秋天,我因为工作去了趟长野县的一个小城。那景象,到现在还印在我脑子里。一条还算宽敞的商店街,下午四点不到,卷帘门“哗啦啦”地全拉下来了,十家店有八家贴着“店主年迈,诚招继承人”的告示,那纸被风吹得一飘一飘的,比恐怖片还让人心慌。路过一所废弃的小学,操场上杂草长得比我都高,教室的黑板上还留着老师娟秀的字迹:“今天也要元气满满哦!” 可教室里,早就连一个“元气满满”的学生都找不到了。 年轻人去哪儿了?都挤在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的“鸽子笼”里。他们不是不想生,是真生不起,也养不起。 我一个前同事,32岁,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商社干了七年,工资条上的数字就没怎么动过。女朋友催着结婚,他喝多了跟我吐苦水:“结?我连申请个婚假都得看领导脸色,拿什么结?” 他说,公司里加班到晚上十点是常态,一个小时的加班费才给800日元,扣完苛刻的税,也就够在便利店买罐啤酒和一份炸鸡。 这日子,别说生孩子了,连养活自己都得精打细算。 日本政府也急啊,又是发补贴,又是延长产假。可一个新生儿给三万日元,也就够买两罐好点的奶粉再加一包纸尿裤,这不跟开玩笑一样吗?在东京,一个普通的托儿所,一个月的费用轻轻松松就要8万日元,这几乎是一个刚入职新员工三分之一的工资了。很多女性朋友说,在日本,“怀孕”和“辞职”几乎是同义词。因为等你休完产假回来,你的位子早就被人顶了,职业生涯直接倒退回五年前。 这种环境下,谁还敢生? 就在人越来越少的时候,另一股力量正在悄悄填补空白。便利店里,会90度鞠躬的机械臂在给你加热便当;养老院的病房里,一个海豹外形的机器人Paro,靠打呼噜和眨眼睛,就能让三成以上的老人减少抑郁症状。它不是你的孩子,但它好像比你的孩子,更懂得“陪伴”的技巧。 这就是马斯克说的第二句话的可怕之处:当人不够用的时候,机器人顶上,听起来像解药,实际上是钝刀子割肉。 更拧巴的是,日本一方面造出了全世界最会跳舞、最像真人的机器人,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又对它们充满了戒备。软银开发的Pepper机器人,在商场里卖了几年萌,最后还是大量“下岗”了。超过六成的日本企业,明令禁止AI参与核心决策。那些白发苍苍的社长们,害怕出错,害怕担责任,更害怕自己手里的权力被一堆代码抢走。 你看,一边是人口雪崩式下跌,一边是把最先进的生产力锁进玻璃柜,两头都在给自己下绊子。 这也不是日本一家的烦恼。隔壁韩国,出生率比日本还惨,年轻人早就“躺平”了;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小镇直接打出广告“一欧元卖房”,只求有新家庭愿意搬进来。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拼命寻找活下去的路。 马斯克为什么这么关注人口问题?甚至身体力行,生了足足八个孩子。这事儿,得从他妈说起。 他妈妈梅耶马斯克,那才是个真正的传奇。很多人不知道,这位70多岁还活跃在T台上的超模,曾经带着三个孩子,熬过了九年的家暴和赤贫。 离婚时净身出户,同时打五份工,就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一口肉。 在马斯克的成长路上,梅耶就做了一件事:支持,无条件地支持。 马斯克说要去美国追梦,她二话不说,卖掉南非的房子,举家搬迁;马斯克从斯坦福退学,要搞互联网创业,她不仅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投资,还跑去帮儿子的初创公司打扫卫生、发传真。 没有梅耶这种母亲,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马斯克。她说:“我从不告诉孩子们该做什么,我只让他们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为他们喝彩。” 一个家庭的传承,靠的是这种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联结。一个国家的未来,又何尝不是呢? 现在,日本的一些年轻人也开始“自救”了。在大阪郊区,我看到一栋很有意思的公寓楼。六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家庭,住在一起,共享厨房和育儿区。楼里还装了一套24小时的远程护理系统,机器人负责日常监测,一旦有突发状况,三分钟内专业护士就能赶到。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孩子多的家庭房租便宜点,身体好的老人可以帮忙接送邻居的孩子。 说到底,技术可以替代我们的手脚,却替代不了我们的心跳。当一张出生证明,变得比十张死亡证明还要稀罕的时候,再牛的算法,也得给最朴素的“人味儿”让路。 否则,就算未来真有500亿台机器人在地球上忙碌,它们也不过是为一片巨大的寂静,举行着一场漫长而盛大的葬礼罢了。

0 阅读:74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