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临死前,知道儿子日后将贫困潦倒,因而嘱咐儿子说;“我死后

素笺书旧情 2025-10-08 17:05:28

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临死前,知道儿子日后将贫困潦倒,因而嘱咐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会受穷,到那个时候,你可以去见优孟,告诉他你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吩咐我向你求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一生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 他修筑芍陂水利工程造福百姓,却始终两袖清风。 这位被誉为"春秋第一贤相"的政治家,在生命最后时刻展现出的智慧与远见。 当病榻上的孙叔敖将儿子唤到身旁时,他早已预见这个家族即将面临的困境。 那时的楚国的封地制度规定功臣封邑仅传两代,而自己的清廉注定会让子孙陷入贫寒。 孙叔敖对儿子说出那段流传千古的告诫:"楚王必以美地封汝,切记要选寝丘那片贫瘠之地。" 寝丘是楚越交界处的荒芜山地,名字带着陵墓的不祥寓意。 楚人畏鬼,越人信禨,两国百姓都视之为凶险之地。 这番违背常理的遗嘱背后,藏着这位智者的深刻洞察。 世人争抢的肥美封地终将引发觊觎,唯有无人问津的薄田才能世代保全。 楚庄王拿着膏腴之地要赏赐孙家时,少年谨记父训,坚持选择杂草丛生的寝丘。 当其他贵族封地在一代代权力更迭中被收回时,孙氏家族却因这块"不祥之地"安然传承十世。 这种"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的逆向思维,不仅保全了家族,更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祸福相依"的深邃哲理。 老子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孙叔敖的临终安排中得到完美诠释。 更令人动容的是孙叔敖对儿子说的另一句话:"若贫困至极,可寻优孟相助。" 这位楚国宫廷艺人因擅长讽谏而受孙叔敖生前器重。 数年后,当孙家子孙真的沦落到卖柴为生时,优孟穿上仿制的官袍,用一年时间模仿故友的言谈举止。 在楚庄王的宴席上,当"复活"的孙叔敖痛陈清官子孙的凄惨境遇时,满座皆惊。 这场精心设计的表演艺术,既是对楚王的委婉讽谏,更是对挚友托付的庄严兑现。 优孟戴着孙叔敖的面具在宫廷唱出的那首讽喻歌谣,道出了千古廉吏的困境:"贪官积财招祸患,清官守节子孙贫。" 这声穿越两千多年的叹息,在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化作对中国官僚体系的尖锐叩问。 当楚庄王羞愧地将寝丘四百户赐还孙家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君主的悔悟。 更是对"优孟衣冠"这出政治戏剧最高级的肯定,用艺术的力量唤醒权力对正义的补偿。 孙叔敖的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隐喻系统。 寝丘贫瘠的土地象征着清廉者主动选择的艰难道路,优孟的表演艺术代表着民间智慧对体制的矫正。 当现代人读到这位父亲临终前既不让儿子追逐利禄,又为其留下求助暗号的安排时,看到的是一位智者如何在绝对清廉中为亲情保留温度。 他拒绝肥沃封地的决绝与嘱咐儿子求助优孟的温情,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内圣外王"理想的生动注脚。 在安徽临泉县那片被称为寝丘的荒丘上,孙氏家族十世祭祀的香火早已熄灭,但孙叔敖"受利必败"的警训仍在敲打当代人的心灵。 当反腐纪录片里落马官员痛哭"没想到权力会反噬"时,当房产争夺导致亲情破裂的社会新闻频现时,春秋时期那个主动选择贫瘠封地的智慧,突然变得如此切近。 真正的远见从来不是算计眼前得失,而是像孙叔敖那样,在权力巅峰看清盛极必衰的规律,在生命终点为子孙铺就最安全的退路。 信息来源:孙叔敖.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后汉书·王景传》 《三国志》 《魏志·武帝纪》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素笺书旧情

素笺书旧情

素笺书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