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决定下狠手了,这一招对中国造船业和外贸影响很大,中国也已经提前出台措施,谁敢制裁中国运营、建造的船舶,就制裁谁。 问题是,美国精准地打击了中国的造船业,一旦购买中国产的船舶,使用成本很高,别人也不敢再买了,而转身去购买产自日、韩等国的船舶。中国的反制裁的板子打到了支持制裁的国家身上,却没有打到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对手身上。 其实,咱们的制裁措施还可以完善一下,就是把板子打到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对手身上。要是中国对所有非中国运营、非中国制造的船舶也征收同样的费用,那么购买其他国家生产的船舶,其使用成本也会大幅增高,也就消除了对中国造船业的影响。 这个思路算是戳中了美国制裁的“七寸”,毕竟美国玩的就是“成本差”的猫腻。你看它2025年4月敲定的最终方案多鸡贼,对中国船舶运营商收140美元/净吨,连租中国船的国际企业都要被收33美元/净吨,硬生生把中国船舶的使用成本抬高一截。全球船东都是逐利的,当中国船的运营成本比日韩船高出三成,订单自然会往别处流,这正是美国想看到的“市场剥离”效果。 但反过来想,中国手里的筹码其实更硬。2024年咱们造船三大指标占全球一半以上,新接订单量更是冲到74.1%,沪东中华光LNG船订单就快60艘,卡塔尔能源的“百船计划”里24艘超大LNG船全被咱们拿下。这么大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全球航运业根本绕不开中国港口——不管是日韩造的船,还是欧洲造的船,要做亚洲生意就得靠中国港口周转。真要是对非中国制造的船舶收同等费用,等于直接抹平了美国制造的成本差距。 日本和韩国的船企其实早绷着弦呢。他们的造船业本来就依赖高端市场,LNG船、大型集装箱船的利润空间全靠规模效应撑着。要是中国加征费用,他们要么自己消化成本,要么涨价卖给船东。可船东刚被美国逼着放弃中国船,再面对日韩船的涨价,大概率得犯嘀咕——反正都是花钱,不如选技术成熟、交付快的中国船,毕竟咱们连27.1万立方米的超大型LNG船都能批量造,工艺早不是十年前的水平了。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制裁本就透着心虚。它一边喊着“公平竞争”,一边逼着盟友搞技术封锁,不让欧洲企业给中国共享氨燃料发动机技术,还限制高端船用传感器出口。这说明他们清楚,拼市场中国能赢,只能靠政治手段卡脖子。咱们要是把费用杠杆加上,等于把“政治干预”的遮羞布扯下来——让全球看到不是中国船不行,是美国在逼大家为政治买单。 不过有个现实问题得考虑,就是全球船舶更新换代的窗口期。现在34%的船舶船龄超15年,加上IMO的碳减排要求,船东本来就急着订新船。这个时候谁能稳定交付、控制成本,谁就占优势。中国船企的产业链是全的,从钢材到配套设备基本能自给,日韩还得依赖部分进口部件。真要是成本拉平,咱们的交付速度和产业链韧性马上就能显出来。 美国想靠“靠港费”把中国造船业挤出市场,本质是低估了中国产业的底气,也忘了航运业的基本逻辑——从来不是谁喊口号响就听谁的,而是谁能让货船跑得划算、跑得稳当。完善反制措施,把成本杠杆用对地方,既能破美国的围堵,更能让全球看到:搞贸易保护主义,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对华制裁
美国决定下狠手了,这一招对中国造船业和外贸影响很大,中国也已经提前出台措施,谁敢
分享星辰
2025-10-09 08:42:02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