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10月8日报道:“德语媒体:中国为何长期无缘诺贝尔科学奖项。奥地利《标准报》评论称,迄今为止,只有一位中国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却正在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 其实,诺贝尔奖更多的是一个“西方学术体系”内部的认可机制。长期以来,欧美学术界形成了以英语为载体的学术话语体系,评奖的评委大多来自这个圈层。 中国学者在这一体系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弱,缺乏长期深入的合作网络,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科学家的“可见度”。 而且,诺奖的评审周期往往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很多突破性的成果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得到国际认可,这也使得一些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的中国科研成果,还未进入评奖“视野”。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研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我们从过去强调数量、速度的粗放模式,逐步过渡到以质量、原创性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模式。 这些政策的实施将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稳定的发展环境,也有助于构建良性的科研生态。 要知道,诺贝尔奖得主往往是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基础研究中深耕细作,只有在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科研氛围中,才有可能诞生真正意义上的“诺奖级”成果。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科研评价过于依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这种“唯论文、唯帽子”的倾向,客观上不利于原创性研究的开展。 近几年,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纠偏,比如推动“破四唯”,强调科研工作的实际贡献、社会价值和学术原创性。这种导向的转变,对于培养出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声的本土科学家,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诺贝尔奖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 中国在高铁、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等多个领域,早已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 不过话说回来,诺奖得不得,并不意味着科研有没有价值。中国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合作,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甚至引领某些前沿方向,这些事实本身已经说明,中国科研在世界舞台上正变得越来越有分量。 所以,德国媒体的这个提问并不令人意外,但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为什么没得奖”,而是“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要往哪走”。 诺贝尔奖也许是科研皇冠上的明珠,但科研的价值不该被一个奖项绑架。中国的科研发展正是走在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在全球科技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角色。 只要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改革、鼓励原创精神、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那么时间终将证明,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不会被历史忽略。
最新诺贝尔奖揭晓,日本速度令人震惊!张雪峰虽然被封禁了,但并非一无是处。他曾用“
【90评论】【45点赞】
用户10xxx39
是的,诺奖得主(和平奖和文学奖除外)值得尊重。我们得得少也别妄自菲薄。就如电影之奥斯卡一样,一个西方文化体系不可能完全理解东方文化内涵。在自然科学上或许以前我们落后,但是即使我们有的达到了诺奖获奖的标准,持有长期话语权的评委们即使不戴着有色眼镜也恐怕很难将目光投向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只砥砺前行就是了。习惯不容易改变,改变需要实力还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