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再次语出惊人:“我母亲生前很节俭,你扔她东西她就发火。她走后我清理她的遗物,突然明白,她站在永恒里微笑地看着我扔她的东西。不管你有多爱,这个世界,终得撒手。” 这段话最近在网上传得很广。 很多人说被治愈了。 但仔细想想,这种“顿悟”真的能解决普通人的焦虑吗? 现在年轻人压力太大了。 找工作难,买房难,结婚生娃更难。 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账单。 这时候告诉你“缘起性空”“万事皆空”,听着很有道理,但放下手机还是要面对现实。 王教授自己也是名校教授,生活稳定才有底气谈放下。 普通人要是真学他“随遇而安”,下个月房租怎么办? 最近有个新闻,一个外卖小哥因为差评在路边哭。 他说自己跑单到凌晨,还是被扣钱。 这种时候,你跟他说“荣华好似花间露”? 不如多给他一个五星好评实在。 哲学道理再好,也不能当饭吃。 王教授提到“成长比成功重要”。 这话没错。 但现在的问题是社会把成功的标准定得太单一。 有钱、有房、有体面工作,才是“人上人”。 年轻人不是不想成长,是根本没时间成长。 每天加班到半夜,哪来的精力去“寻觅意义”? 这种矛盾不是靠几句哲理就能化解的。 他那本《寻觅意义》卖得挺好。 说明大家还是需要精神安慰的。 但看书归看书,看完该卷还得卷。 有时候觉得,这种书就像止痛药,能缓一时,治不了根。 真正的“意义”,可能还是得在具体的生活里找。 比如今天多挣了五十块,给爸妈买点水果。 这种小确幸,比空谈“永恒”更实在。 网友评论: 说得太对了。 我上次被裁员,看啥哲学书都没用。 最后还是靠朋友介绍工作熬过来的。 大道理听多了,不如身边人搭把手。 王教授的话有道理,但离普通人太远。 我们小区保洁阿姨,捡瓶子供孩子上学。 你跟她讲“放下”,她肯定跟你急。 不如多给她几个纸箱实在。 年轻人为啥焦虑? 不就是因为选择太少吗。 要是人人都能当教授,谁不想淡定? 问题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终点线了。 其实王教授自己也说了,他60岁还在成长。 说明人不管啥年纪,都得慢慢摸索。 别急着顿悟,活着就是一边走一边看。 能想通一点是一点。
奉劝男人们,千万别再贪色了。身边一个真实例子,我们小区门口开水果店老板陈姐,前
【9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