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家大国企全军覆没!昔日世界第一的中国机床,还有翻身机会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靠着苏联技术撑起的 “十八罗汉”,确实是新中国工业的硬脊梁,沈阳机床的 C620 型车床印上人民币那会儿,全国九成以上的机床都得靠这些国企兜底,齐齐哈尔二机床的数控龙门铣、上海机床厂的精密磨床,还有长沙机床厂 99% 市占率的大吨位拉床,个个都在填工业空白的战场上立过功。 可风水轮流转,这些当年的巨头后来一个个栽了跟头,沈阳机床 2018 年负债飙到 375 亿,资产还不够抵账的,只能破产重整;大连机床更惨,2020 年债务违约超 80 亿,董事长都被抓了,曾经的全球前十彻底垮掉,剩下的十几家不是停产就是重整,哈尔滨量具厂这些老厂的市场份额从 70% 跌到不足 20%,说 “全军覆没” 真不算夸张。 倒下去的原因其实挺实在,计划经济留下的老毛病先拖了后腿,1961 到 1978 年造了 164 万台机床,一半多都是不合格的,光拼数量不抓质量,早晚会露怯。后来想追技术,却又被卡了脖子,高端数控系统得靠西门子、发那科进口,连五轴联动这种核心技术都摸不着门,好不容易并购德国企业,人家只给阉割版图纸,日本卖设备还藏着移动自毁条款,机器挪个位置就锁死,解锁费能讹走一大笔。 更要命的是人才断档,机床这行得十年磨一剑,可车间里月薪八千留不住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当技工,全国高端数控领域光高级技工就缺 300 万,哈尔滨有家厂花千万买的瑞士机床,愣是没人会操作,放着生锈都成了摆设。 体制僵化更是雪上加霜,管理层追短期指标,研发投入舍不得花钱,只能在产业链底层打转,利润全被外资吸走,2024 年整个行业亏损面都超 40%。 但翻身的苗头也不是没有,政策先给了底气,2015 年《中国制造 2025》把高端机床当重点抓,2025 年又出了数字化转型方案,连嘉兴这样的地方都搞起 “链长链主” 制,欧迪恩和津上靠这机制接了 2900 万的订单。 国企重组后也慢慢缓过劲,沈阳机床被通用技术集团注资后,2025 年头三个月就赚了 1.2 亿,靠俄罗斯的大订单练手,把主轴精度从 0.005 毫米提到 0.003 毫米,跟德国货站在了同一水平线,还特意改了润滑系统适配俄罗斯的寒冬。大连机床重组完债务,2025 年订单也稳了,总算不用再靠补贴续命。 民企这股新生力量更让人意外,山东永华机械 2007 年才成立,现在已经有 15000 平方米的恒温无尘车间,用德国蔡司三坐标测量仪、英国雷尼绍激光干涉仪做检测,36 个检验项目、562 个环节盯着质量,搞出的龙门五轴机床都卖到欧洲去了。 佳时特从零起步,硬是把机床精度从 10 微米磨到 0.4 微米,打破了国外垄断;济南二机床更牛,闯进福特的供应链,自研的冲压设备敢在合同里写明要保技术主权,不用外资系统也能扛事。 这些民企虽然规模不算大,嘉兴 10 亿以上的机床企业才 2 家,但架不住增速快,2025 年 1-4 月嘉兴这一个地方的产业产值就有 51.2 亿,增速超过 21%。 国际市场还送了个 “练兵机会”,俄乌冲突后欧美封杀俄罗斯,几十亿美元的机床订单全砸过来,从精密微型机床到重型铣床,咱都能供货。科德数控、秦川机床借着这波订单,五轴机床产量翻番,成本降了 25%,以前航天单位买国产机床的比例连 10% 都不到,现在直接涨到 35%。 2024 年国产高端机床出口额暴涨 40%,巴西航空企业都主动找上门,说咱的设备售后方便、质量也够用。更关键的是,这些海外订单带了实打实的技术反馈,俄罗斯要抗电磁干扰系统,咱就改电路;要重型刀塔改良,咱就调结构,研发、生产、验证形成闭环,比关起门造车快多了。 现在整个行业的底子也在夯实,数控化率从 2015 年的 30% 涨到 2024 年的 51%,2025 年眼看就要超 55%,高端自给率也从不足 10% 爬到 30% 以上,中研普华都预测能冲到 50%。 苏州健雄学院跟德国通快搞双元制教育,让学生直接泡在车间摸百万级机床,慢慢补技工缺口;企业也学着抱团,像日本发那科那样搞配套集群,嘉兴都组建了市级创新联合体,按 “企业出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 的路子攻技术难关。 当然短板还没补全,超高精度磨床、大型龙门加工中心的表面粗糙度控制,跟日德顶级货比还有差距,本土 “链主” 企业像华领精机,2024 年产值才 7000 多万,还没突破亿元。 但跟当年比已经不一样了,以前是国企单打独斗靠补贴,现在是国企民企并肩上,靠订单练兵,靠政策托底,连沈阳机床的工程师都敢说 “再钻研几年就能有话语权”。 2024 年机械行业涨幅 18%,制造业复苏正带着机床行业往上走,那些当年印在人民币上的荣光,说不定真能靠这股劲慢慢找回来。
18家大国企全军覆没!昔日世界第一的中国机床,还有翻身机会吗? 上世纪五十年代
山河又月明
2025-10-10 00:13:4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