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吞下的万吨泥土,竟在深夜“神秘消失”?包工头揭秘地下循环奇迹!

玉尘飞啊 2025-10-10 00:47:22

一位50多岁的包工头告诉我:99%的人不知道,地铁隧道虽然挖得深,但里面的泥土,很少有运出来的,那这些泥土都去哪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很多人坐地铁时都有过这样的疑问,隧道挖得那么深,那么多泥土去哪儿了?难道真像有些人说的,泥土都神秘消失了?其实这些泥土走上了一条精心设计的“资源化”旅程。 要弄清楚泥土的去向,得先了解地铁隧道是怎么挖的。现在城市里修地铁,很少再采用那种直接把马路“开膛破肚”的明挖法了,因为对交通和环境影响太大。 目前更主流的是盾构法,盾构机这个“钢铁巨兽”能在地下一边向前掘进,一边把挖出来的泥土往后输送,同时还能在身后拼装好隧道的支撑管片。这个过程就像在地下建造一个坚固的移动工厂。 那么,挖出来的泥土是不是全部都要运到地面呢?并不是,有一部分泥土在挖掘过程中就被巧妙地利用起来了。盾构机推进时,部分泥土会被挤压到隧道四周,这有助于稳固隧道壁,防止坍塌。 在隧道建成后,一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竖井和沟槽也需要回填,这部分回填工程也能消耗掉相当数量的泥土。 当然,大部分泥土还是需要运出隧道的。但你白天很少看到运土车,主要是因为运输大多安排在深夜进行。 这是为了避开城市交通高峰,减少噪音和扬尘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这些渣土车通常是密闭式的,能有效防止沿途撒漏。 这些被运出地面的泥土,可不是垃圾,而是宝贵的资源。它们的去处多种多样,体现着现代城市的循环经济理念。 质量较好的泥土经过处理后,是城市绿化的上好材料,可以用来建设公园、绿化带。在沿海城市,符合环保要求的泥土还可能用于填海造陆,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泥土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近年来,我国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湖南长沙的地铁建设中,中建五局的技术人员成功研发出盾构渣土原位资源化利用技术,能将高含水率的流态盾构渣土。 在不脱水的情况下直接固化成免烧结、免压制、无水泥添加的“三免”新型建材砖。这些砖块可用于路面砖、步道砖等。 青岛地铁在绿色建造方面也走在前列,在青岛地铁6号线的建设中,对盾构渣土进行了精细化的资源处理。 每吨盾构渣土可以生产出约200公斤沙、300公斤石子、100公斤水,并能制成270块免烧标砖。这种资源化利用方式,与传统渣土处置方式相比,可减少碳排放约26%。 对于土质较差或可能受到污染的泥土,施工方也会进行严格分拣和专业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些措施都体现了现代工程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 从地铁隧道中挖出的泥土,其旅程远未结束。它们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先进的技术,或回归工程本身,或转化为新的建筑材料,或服务于城市绿化和土地拓展,继续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这背后,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所以,下次当你便捷地乘坐地铁时,或许可以想到,这条便捷通道的诞生,也伴随着一场关于泥土的、高效而环保的“循环之旅”。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广州这么多的地铁隧道,挖出来的泥土都到哪去了?》 青岛新闻网《用创新践行绿色目标 青岛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地铁》 长沙晚报《地铁盾构渣土实现“点土成金” 中建五局成功攻克盾构渣土资源化利用技术难题》 人民日报《与生态相互成就 建筑业大步迈向绿色低碳》

0 阅读:44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