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当地时间周三(10月9日)宣布,美国国务院解聘了一名曾隐瞒自己与中国公民有恋爱关系的雇员。 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这名被解雇的外交官,身份没有完全公开,但根据美方说法,他在任职期间,与一名中国大陆出生的女性有过恋爱关系,而且一直没向上级报告。 这在美国外交系统里,其实是个大忌,因为外交人员一旦涉及与外国人建立密切关系,尤其是来自“敏感国家”的人,必须向安全部门申报。 这不光是为了防止泄密,更是为了避免被对方利用或施压,问题就在于,这名外交官没有按规定汇报,也没有接受安全审查,最后被内部调查发现,于是直接被炒鱿鱼。 但真正引起外界关注的,是美国国务院给出的那句模糊又刺耳的说法,说这名中国女子“可能是间谍”。 但他们也坦白,没找到她从事间谍活动的证据,也就是说,这更像是一种“预设立场”:只要你是来自中国,尤其是被认为和政府有关联,那你和美国政府人员谈恋爱,就有问题。 这种判断方式,其实并不新鲜,从特朗普执政时期开始,美国就频繁拿“国家安全”说事,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实证,只需要“怀疑”或“可能”,就足以采取行动。 这背后反映的,是美方对中国在意识形态、科技、情报等各领域的高度防范,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敌意,哪怕是一段私人感情,只要牵扯到中国背景,也会立刻被政治化、标签化。 从政策角度看,美国一直强调外交人员的行为规范,要求他们在外代表国家形象,也要有高度的职业操守。 按规矩,和外国人恋爱本身并不违法,但如果涉及隐瞒、信息安全疑虑,那就可能触碰红线。 问题是,这次事件里,美国并没有拿出那名女子从事间谍行为的证据,只是因为她的“国籍”和某些“背景”,就直接给出这样的判断,这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更何况,恋爱这种事,本身就很私人,也许这名外交官确实违反了内部申报制度,该承担责任。 但把这件事上升到“间谍”层面,又没有确凿证据,反而容易让人觉得是在制造政治氛围。 过去几年,美国针对中国背景的科学家、留学生、技术人员甚至企业高管,都曾出现类似情况。 有的被调查多年,最终无罪释放;有的被指控后又撤诉,这种“先定性、后调查”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寒蝉效应,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这次外交官恋爱事件,虽然规模不大,却是这类做法延伸到美国政府内部人员的一个缩影。 美国方面的这种处理方式,不管是对当事人,还是对整个华人群体,其实都不公平,毕竟,在没有确凿事实之前,任何推测都不该直接变成指控。 这件事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的新闻取代,但它留下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在中美关系复杂的当下,任何一个小小的接触,都会被放大、被怀疑、被解读,而这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远比一段跨国恋情来得复杂得多。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美政府称已解雇一名未申报与中国公民存在恋爱关系的国务院雇员,外交部回应》
中方连发6条公告,白宫被迫深夜加班,特朗普一脸不爽却谨言慎行大清早,大家还在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