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

韫晓生 2025-10-10 17:02:43

[中国赞]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能会撕咬贡品、砸烂陪葬的青铜器,甚至用发簪在墓墙上凿洞。   (信源:光明网——中国古代的人殉)   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区的一座古墓里,考古队员清理夯土时,指尖触到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凹痕。凑近一看,这些深浅不一的印记竟全是指甲抠出来的,砖缝里还凝结着早已发黑的暗红色血渍。   墓道两侧散落着上百具扭曲的尸骨,有的指骨断裂嵌进石缝,有的身旁堆着啃得干干净净的兽骨,破碎的青铜器碎片边缘还留着打磨的痕迹 —— 这哪里是静默的陪葬现场,分明是无数生命在黑暗中拼尽全力的求生战场。   早在公元前 11 世纪商周时期,活人殉葬成为贵族彰显地位的方式。当时人们认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需带走生前财产和奴隶。《墨子》记载,天子去世殉葬者多则数百、少则数十,将军大夫去世殉葬数人到数十人。   秦穆公下葬时,177 人陪葬,其中包括奄息、仲行、针虎三位良臣之子,秦国百姓作《黄鸟》一诗哀悼。考古发现,殷墟古墓里的奴隶或被捆绑、或身首分离,尸骨姿势扭曲,是被强行处决或活埋后陪葬。   被选中殉葬的人,命运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主事者会给他们准备 “最后一餐”,身份高些的单独送入房间,身份低的则扎堆进食。可这顿饭不过是最后的 “恩赐”,吃完便要面对死亡。   内蒙古一座古墓中,女性殉葬者的四肢留有明显捆绑痕迹,身体摆出自然死亡绝不可能出现的姿势,考古专家判断,她们是被强行捆住后活埋的。墓门封死的瞬间,阳光彻底消失,只剩下黑暗中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和心跳声,绝望开始在封闭的空间里蔓延。   好不容易到了汉代,刘邦意识到活人殉葬太过浪费人力,下令废除这一制度。本以为这一恶俗会彻底消失,没想到一千多年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又将殉葬制度捡了回来。此后都延续了这一残酷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明确下诏禁止,才算暂时画上句号。   考古发现的细节,远比文字记载更令人揪心。西汉和东周的墓葬里,本该整齐摆放的贡品变得狼藉 —— 果核被啃得坑坑洼洼,有的甚至咬碎,兽骨上的肉被剔得干干净净。   显然,殉葬者被关进墓室后,在黑暗中摸到祭品,即便知道食物撑不了多久,也拼尽全力吞咽,只为多活一刻。除贡品外,陪葬的青铜器、陶器也被破坏,锋利碎片被当作挖掘工具;女性殉葬者骨簪多断裂,专家推测她们曾用发簪在墓壁凿孔逃生。   最让人震撼的,是古墓墙壁和石门上的抓痕。这些密密麻麻的印记深浅不一,有的深到能看见砖芯,旁边散落的尸骨指骨断裂、手掌残缺,显然是徒手挖掘时留下的痕迹。   专家模拟实验显示,封闭墓室中,若人数不超 18 人,氧气能支撑约 5 天;接近 50 人,最多活 3 天。人数越多,氧气消耗越快,加之没水没粮,殉葬者生存时间大幅压缩。绝望中,有人用陶片自杀、断簪自残,也有不少人选择抗争。   考古发现,部分墓室贡品有被有序分配痕迹,有的殉葬者砸器物制工具、有的挖墙,试图组织起来求生。但墓壁厚达数尺,简陋工具仅能凿出浅坑,最终所有人在氧气耗尽前陆续倒下。   从商周到明清,殉葬制度延续数千年。辽金时,贵族墓有殉葬痕迹;清初期,努尔哈赤去世,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直到康熙年间,御史朱斐上奏“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有”,康熙明令禁止皇室殉葬,该制度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博物馆展柜里带着抓痕的青砖、啃咬过的果核、断裂的发簪,诉说着千年前的绝望与抗争。这些痕迹证明,殉葬并非史书上冰冷文字,而是无数生命用指甲、牙齿、血肉书写的求生史。   他们或是奴隶、妃嫔,或是工匠、宫女,在死亡面前都本能挣扎,哪怕只有 3 天氧气、面对铜墙铁壁,也拼尽全力多活一刻。   这些凝固在古墓中的痕迹,不仅是对封建皇权的无声控诉,更提醒着我们: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对 “人” 的价值的尊重。那些在黑暗中抗争过的生命,不该被遗忘,而他们用绝望换来的教训,更值得永远铭记。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