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 鸟巢菌 Nidulariaceae 腐生真菌 Crucibulum Cyathus Mycocalia Nidula Nidularia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源自拉丁语“nidulus”,意为“小巢”)是伞菌目下的一科真菌。该科真菌俗称“鸟巢菌”,其子实体形似充满鸟蛋的小型鸟巢。由于其为腐生真菌,以分解中的有机物为食,常生长于腐烂的木材及富含木屑或树皮覆盖物的土壤中;其分布范围广泛,遍布大多数生态区域。该科下属五个属,即Crucibulum、Cyathus、Mycocalia、Nidula和Nidularia,通过形态学和菌盖结构的差异进行区分;近年来,系统发生分析和DNA序列比较,正引导着该科分类体系的新调整。
鸟巢菌首次由佛兰德植物学家卡罗卢斯·克卢修斯(Carolus Clusius)在《稀有植物史》(Rariorum plantarum historia,1601年)中提及。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这些真菌因其孢子囊是否为种子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传播机制而引发了一些争议。例如,法国植物学家让-雅克·保罗在《真菌论》(1790–1793)一书中提出了错误的观点,认为孢子囊是通过某种弹簧机制从子实体中弹射出来的。
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 的子实体呈胃状,即孢子在内部发育。子实体通常为群生(成群生长但不相互连接)。年轻的子实体最初被一层薄膜覆盖,该薄膜会不规则地开裂或沿杯口周围的圆周线发生环状裂开。子实体(也称为孢子囊)较小,通常宽5–15毫米,高4–8毫米,呈壶状或花瓶状,内部含有一个或多个盘状孢子囊,形似微小卵粒。该真菌不可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