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

浅笑对风吟 2025-10-11 08:41:10

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他与清朝的恩怨素来已久,时至乾隆上位,他面对的就是这个与清朝缠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康熙二十七年,准噶尔汗国的铁骑踏过天山北路,拉开了与清王朝长达七十余年战争的序幕。 这场起始于漠北草原的冲突,最终以乾隆二十年清军攻占伊犁告终。 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边疆战争。 深秋的漠北草原上,噶尔丹率领的准噶尔骑兵如乌云般压境。 这些来自西域的战士骑着耐力惊人的伊犁马,身披轻型锁子甲,手持来自中亚的火绳枪。 他们的先锋部队仅用十天时间就穿越了数百里的戈壁滩,直逼清军在喀尔喀的防线。 时任定边左副将军的费扬古在战报中写道:"贼骑来势凶猛,日行百余里,烟尘蔽天。" 康熙皇帝在紫禁城接到军报时,正在批阅奏章。 这位时年三十五岁的君主立即召集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乾清宫西暖阁进行了连续三日的紧急商议。 根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在会议上指出:"准夷不除,西北不宁。此战关乎社稷安危,不可轻忽。" 最终决定调集八旗精锐三万人,绿营兵五万,组成北征大军。 乌兰布通之战成为双方第一次大规模交锋。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清军主力抵达乌兰布通山地。 这里地势险要,噶尔丹将部队部署在山谷中的驼城内。 清军火炮部队在黎明时分开始轰击,但准噶尔军队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顽强抵抗。 战役持续整整一天,双方伤亡惨重。 战后统计显示,清军阵亡两千余人,准军损失约三千人。 随后的昭莫多之战更显惨烈。 康熙三十五年,清军分三路出击。 西路大军由费扬古率领,在昭莫多地区与准军主力遭遇。 当时正值酷暑,士兵们顶着烈日激战数小时。 清军利用埋伏战术,成功切断准军退路。 此役中,准噶尔军队损失近万人,噶尔丹仅率数十骑突围。 雍正年间,战事转入相持阶段。 清军在巴里坤、哈密等地修建了大量军事要塞,形成了一条横贯西北的防线。 据《平定准噶尔方略》记载,这些要塞每隔三十里设置一处,配备火炮和驻军,构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 同时,清廷每年投入军费高达四百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全国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乾隆皇帝即位后,敏锐地察觉到准噶尔汗国内部的变化。 乾隆十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去世,汗国陷入内乱。 乾隆在给军机处的谕旨中写道:"准夷内讧,此天赐良机。" 他命令西北驻军加强戒备,同时派遣密探深入准噶尔收集情报。 转折点出现在乾隆二十年。 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因权力斗争失败,率部众五千余人投清。 这个事件为清军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和向导。 清军主帅兆惠在奏折中兴奋地写道:"得阿逆为向导,如虎添翼。" 清军兵分两路,北路出巴里坤,南路出哈密,对伊犁形成夹击之势。 伊犁攻坚战持续了半个月。 清军利用火炮优势轰开城墙,骑兵部队随后突入城内。 据参与战役的将领明瑞回忆:"城内巷战甚烈,准兵据屋死守,我军逐屋清剿。" 最终,清军以伤亡三千余人的代价攻克伊犁,俘虏准噶尔首领达瓦齐。 战后治理成为新的挑战。 清廷在伊犁设立将军府,派驻八旗官兵长期驻守。 同时推行屯田政策,从甘肃、陕西等地迁徙农户开发边疆。 据统计,至乾隆末年,新疆地区开垦耕地达百万亩,驻军家属及移民人口超过十万。 这场持续三代帝王的战争,不仅改变了中亚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清帝国的财政和军事制度。 战争期间创立的军机处制度后来成为清朝重要的决策机制,而西北边疆的巩固也为近代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后绘制的《皇舆全览图》详细标注了西北山川地貌,成为珍贵的地理资料。 纵观整个战争过程,清王朝展现出了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战略耐心。 从康熙的御驾亲征到乾隆的果断出击,三代帝王坚持不懈地推进西北战略, 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而准噶尔汗国的覆灭,也标志着古代游牧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抗历史的终结。 主要信源:(凤凰网——收复新疆:消灭盘踞北疆消灭准噶尔)

0 阅读:246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